圓頓淨土門學子修學態度   本門之新進學員除必須先受戒,如三皈依、五戒(出家眾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等外,當遵守淨土五經,尤其《佛說無量壽佛經》及《觀無量壽佛經》之正知正見及應有之態度,即應依該等經典所提及之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福淨業等及本門之行門、理念、願力、共修守則及祖師教示等信受奉行。茲提示如下:   一、依《觀經》云:「如此三事,名為淨業,此三種淨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所謂如此三事,係指「三福淨業」,依下、中、上品不同,各具往生淨土之正因。 (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下品往生正因)   •孝養父母:應孝順、養育世間之父母及出世間出生法身、慧命之父母,如諸佛、菩薩及祖師等,惟本門祖師不受供養。   •奉事師長:應供養、侍奉世間師長及出世間之師尊及長上等。   •慈心不殺:具仁慈心、不殺生、不害命及茹素;又不殺修行人之法身、慧命,不毀謗、不否定淨土修行人等。   •修十善業:當守五戒、十善之戒、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等。 (二)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中品往生正因) 受持三歸:歸依佛,不皈依外道、天魔等;歸依法,不皈依外道典籍;歸依僧,不皈依外道僧。   •具足眾戒:持三皈五戒、八戒、比丘、比丘尼戒等。   •不犯威儀:比丘、比丘尼於四威儀中,不犯戒行及威儀。 (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上品往生正因)   •發菩提心:菩提心是覺悟之心,成無上正等正覺之心,即成佛之心。從發願成佛開始,要解行並重,行大乘圓頓教法,要明心、見性,證悟初地乃至十地等。   •深信因果:深信種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如是因如是果,絲毫不爽。假使經過百千劫,所作業不亡,果報還自受;由行善、恆常的行善、惡業不起,達於不二之純善,超越世間善惡情境。   •讀誦大乘:讀誦大乘經論,解行大乘經論法義,修證兌現,遠離惡業,入三賢、十地之菩薩行。   •勸進行者:勸修大乘法,起大乘菩薩行,修圓頓淨土法門,延續正法九千年,令正法久住。   二、觀經云:「凡生西方有九品人,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一)至誠心 1、在事相上稱至誠心,理體上是真實心。 2、圓頓淨土門之弟子當以無我之心及至誠懇切之心全然依止、恆順、信賴阿彌陀佛之教法及開示,一心一意學佛,而不能依自己的習氣、喜好而妄心造作,分別心充滿;應發願與阿彌陀佛及傳承祖師同心、同德、同願、同行,依法修行,依教奉行,如此才能深獲法益,進步神速。 3、從常住大乘圓頓淨土法,入常行大乘圓頓菩薩行,再將功德迴向自性及十方眾生,力求淨化八識心王,尤其轉化第七識、第六識成平等性智及妙觀察智(詳細請見本門網站:主要行門),次第增上,地地前進,這才是至誠心的表現。 (二)深心 1、圓頓淨土門三賢位修行者,常住大乘圓教淨土法,一心一意利益安樂自性眾生及十方眾生。 2、在種種菩薩行中,自十住位,入十行位及十迴向位,利益安樂眾生,俟功德具足後,再證悟登初地,乃至十地。 3、如此修菩薩行,行種種善法,累積功德,乃至成就一切純一善法(所有惡法已消融)之不二法門,故常行一切善法,真解真行,順逆皆方便,此等皆為入深心的前行功夫。 (三)迴向發願心 上述菩薩累積種種功德後,在自利上,自行迴向往生西方淨土,迴向發願成佛;在利他上,則迴向眾生皆能往生淨土,繼而發願入十方度化一切眾生,行菩薩行乃至成就無上正等菩提,此即迴向發願心。 以上是圓頓淨土門學員應有之修行態度;違逆及怠忽者,不得法益,難生淨土,恐自食苦果;能恆順於佛者,才能入淨業正因,得生淨土,獲得圓頓淨土法門種種法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