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心念心聽」的正確法義為何? 一西佛子講述

圓頓淨土法門正義解析  一西佛子述
 


問:

念佛「心念心聽」的正確法義為何?

答:

1、
「心念心聽」宜改為心念心知。所謂:「眼見色,耳聞聲,…,乃至意知法。」意者,指意根(即是心);意知法,即心念心知。心不可能聽,聽(聞)是耳根的功能。言「心念心聽」者,恐有不解唯識真實義之虞。
初機念佛人(前一~二年)持名念佛,可「口唸耳聽」,慢慢深入後是「口唸耳聞心想」,或進一步「心念心想」、「心念心知」、「心執心持」或「心念專精」;所謂心念,即默念,即是在吾人心口之意根(即佛法輪中心點之位置)心執心持、默執默持名號。
依唯識法義:以「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緣「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而起「見、聞、嗅、嚐、覺、知」之作用,而有「眼、耳、鼻、舌、身、意」六識,此十八界,能所分明,特別是「意知法」之意義,一切唯心造,名相不宜混用。


十八界:

六根:眼
鼻 舌 身
功能:見
嗅 嚐 覺
六塵:色
香 味 觸
六識:眼識 耳識 鼻識 舌識 身識 意識


2、
念佛由口唸漸次入心念(即意念)、默念(乃心聲-非是音聲)默持(或心知),日久成憶;又心念心知自成記憶、憶念,自然就可心中憶想佛;漸成就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之功夫。有此功夫,即可入「事一心」或理一心念佛,請詳見本會所出版《念佛三昧解行》,此乃九地照了菩薩親撰,由印光法師轉傳,亦可至本門網站《法音宣流---> 圓頓教法---> 教科書類》下載。 
3、
進入事一心以後,若信願行具足者,可往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中品,所以能「心念心憶」或「心知」或「心覺知」或「心了知分明」者,皆可往生;惟若以「口唸耳聽」者,因意識分別心仍在,定力不足難以入意根,不易達到事一心,則恐難以往生,故「口唸耳聽」之法,對於初機念佛者則宜,惟漸次宜避免使用,免自障礙契入一心不亂之機緣。
蓋「聽」(聞)是耳根緣聲塵而起的作用。所謂「心聽」,應是「心知、心覺知、心憶、心想、心執、心持」等正義之誤會、誤用,基本唯識要分明,名正才能如理作意,如理念佛,方不致妨礙修行,而能速得事一心或理一心不亂。

4、
◎大方廣佛華嚴經》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意指即使是要成聖作佛,或往生佛國淨土,一切都不離「心」的作用。
◎《十句觀音經》云:「朝念觀世音,暮念觀世音,念念從心起,念念不離心。」此等皆分明強調「心念默念,而不在口念」。口唸者,識心分別較強,不懂攝心以為戒,不易入一心不亂。
◎羅什法師譯《佛說阿彌陀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念佛入心(意根)才是心不顛倒,口唸分別,恐難入意根之心念、默念、憶念,不易入事一心不亂,有違《彌陀經》心執心持名號之法意;又其中「一心不亂」四字,玄奘法師在《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中譯為「繫念不亂」,雖用辭略有異,要皆著重「心念」、「心持」工夫;一切唯「心執心持」名號,才是經文之執持名號之正義。


◎廣欽老和尚開示錄指出:「念佛重在心念專精,且晝夜不間斷、不雜亂;但是你們能口念、耳聽、心想就是下手功夫,慢慢自然就會做到不分晝夜,一心念佛不亂。由於念佛得定而發慧,必有成就。」廣老大德日夜不倒單的常憶念佛,既不見其口念,又不見其掐動念珠。台糖公司的周宣德居士曾終宵陪廣老,欲知其念佛方法,經一夜七、八次追詢,終獲結論:以廣老是強調晝夜念佛不間斷、不雜亂,故是憶念;又心中默念佛名號時,感覺佛號由心生,心執心持佛號,阿彌陀佛就在我心中。心念心知,心佛不二,此即是《彌陀經》心執心持名號的精義,念佛往生極樂淨土的關鍵。念佛人不可不知,不可不會。
◎李炳南老居士曾開示:「憶佛是憶佛,念佛是念佛,經典不會這樣糊塗的。念佛是念茲在茲,憶佛是心時時刻刻想著佛。這個力量很大,我本人正往這個路上走,可惜還不太…,這是實在話。」詳情請自查閱《明倫月刊》。可見心時時刻刻想著佛,非常重要,易於繫念不亂,易於專注憶念佛故。
又「執持名號」者,初學念佛人將佛號口念耳聽,為從表義名言入手,漸至純熟後,改為「心念」、「默念」、「憶念」,從意根下工夫,當即進入第七識相續相、智相之境界,而能淨念相繼,必可事半而功倍,蒙佛接引,必生淨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