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寶要義論卷第四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
    試鴻臚少卿傳梵大師賜紫
    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如日子王所問經云。佛言。大王。彼染欲人愛
著欲事。樂見女人行染欲法。不樂親近具戒
沙門及婆羅門。為彼有戒德者而共嫌厭。減
失所有信戒聞捨慧等法。彼穢惡門惡氣充
盈不淨流溢。故起耽染。不生厭棄處其穢惡。
與蛆蟲等非所依著。遠離慚愧。天人法滅。殘
毀身命。智者呵厭。為彼女人之所降伏。與彼
女人而為僕使。涎液涕流諸不淨物。取以為
味。於不淨境中與彼牛羊雞豬狐及驢等。同
其所行。於父母沙門婆羅門所遠離孝愛。於
佛法僧減劣淨信。當墮地獄餓鬼畜生趣中。
於其險惡怖畏岸側登鐵叉樹。墮在等活黑
繩眾合號叫大號叫炎熱極炎熱阿鼻大地獄
中。皆由與彼女人。儔侶親狎。愛戀喜笑。嬉
戲娛樂。歌舞唱妓。如是等事常思念故。於出
離事不起思念。又復不念父母生育極甚為
難。十月懷擔不淨流溢。於諸艱苦而悉甘
忍。及其生已轉復增長諸苦惱事。養育存惜
乳哺愛憐。洎至長立。教彼閻浮提中種種事
業。欲令子得安隱利樂。時彼父母為欲令子
得安樂故。選擇上族與娶其妻。妻至家已子
生愛著。迷醉耽湎纏縛悶亂。以彼愛著其妻
室故。不念尊重孝養父母。返於父母輕慢棄
背。其後父母年邁衰朽。諸根劣弱多所闕乏。
子設方計遣其父母令出自舍。佛言。大王。汝
觀彼人。無悲愍心生捨離心起損害心。不念
父母生育極難。而彼父母常與其子作安樂
事。方便存惜令得安隱。彼子背恩遣其父母
出自舍已。乃與妻子常所歡聚。飲食衣服隨
意受用。由是因緣棄捨善趣。行斯非法。決定
當墮諸惡趣中。
復次宣說一切有情共行邪行。唯諸菩薩而
乃不行。所謂殺生偷盜欲邪行等。如是作已
決定當獲不可愛果。如月燈三昧經偈云。
 愚者耽著諸欲事  親近女人染穢身
 還當向彼染穢中  隨業墮在諸惡趣
 佛不讚說染欲事  亦不聽近於女人
 大怖畏繩所縈纏  欲女之繩極堅惡
 欲火猛熾當遠離  如惡蛇毒智應知
 女人無信不可憑  智於此道應覺了
 當觀菩提最勝道  是即先佛所親近
 觀已菩提聖道圓  獲得諸佛無上智
如正法念處經云。諸地獄中所有罪人。時彼
獄卒於日日中數教示云。汝等罪人自造惡
業。決定無失隨其所造。彼無數種不善業行
亦然。今受無數種苦。因相等故取果無異。種
子等故受果亦然。由如是故汝諸罪人于今
墮在炎熱大地獄中。由自所作不善業因昔
充滿故。而今所受不善業果亦悉充滿。如是
經於百千歲中所作罪業。在不死地無利樂
欲。時彼罪人受罪乃至地獄果滿。或暫放釋
即求救護。罪人遙見如大黑雲冥然無際極
大勇悍。復大力勢如金剛嘴大惡狗眾。大惡
吼聲而來圍繞。罪人見已四向奔馳。即時諸
狗前來。搏噬罪人恣意食噉。皮肉絲裂筋脈
斷壞。支體骨節各各分離。乃至一切身分皆
悉食噉。無復遺餘如芥子許。如是食已業力
所持而復還生。展轉長時。又復食噉。凡如是
等業果報者。謂由殺生取其肉食。害有情故
果報如是。
復次偷盜業果報者。如彼罪人雖見作業果
報真實而為惡業。幻惑所迷隨逐不了。侵取
他財。攝為己有。由斯罪故而彼獄卒執取罪
人。執已即持利刀割截支節斷壞。斷已還合。
見餘罪人亦悉奔走。為彼獄卒各執取已。或
持利劍。或爍吉帝。或都摩囉。或復擣杵。皆有
熾焰。斬斫打擊種種治罰。此等皆是行偷盜
法不善業果。經于無數百千歲中在是地獄。
乃至偷盜業果壞散。極盡邊際然後放釋。
復次宣說欲邪行果。謂染欲者見彼女人在灰
河地獄或浮或沈叫呼怖畏。而彼地獄熾焰
猛惡。其狀如流。時彼女人悲涕號哭呼其人
言。我自作業今墮於此灰河地獄極險惡處
無救無依。願為救護。時染欲人聞其女人號
哭聲已業幻癡迷。即時奔馳入彼河中。是人
入已流焰觸身遍體融潰。無復遺餘如芥子
許。業力所持即復還活。又復如前見彼女人
在灰河中叫呼求救。是人見已亦復奔前持
捉女人。時彼女人返捉前人。即以熾焰鐵所
成棒而為打擊。是人為捧所擊流血遍滿全
身碎壞。無復遺餘如芥子許。其染欲人業力
所持即時還活。染因重故又復奔前持捉女
人。同在灰河。大地獄中。經于無數。百千之
歲。乃至染欲。業果壞散。極盡邊際然後放釋。
又復還生如經廣說。
此中當知。財富壽命勿生取著。生取著者是
為邪行。
如勝軍王所問經云。佛言。大王。譬如世間若
男若女夢中或見可愛園林或可愛山。或見可
愛人眾闤闠。及睡覺已都無所有。大王。又如
眾果樹林莖幹枝葉。最初青潤漸變赤色。次
第含蕊後乃開華。華開不久即時結果。果落
衰殘後見凋謝。如前華果都無所有。今汝大
王亦復如是。世間王者所有快樂。王富盛樂。
王五欲樂。廣有象馬車步倉庫財穀宮闕園
苑金銀珍寶臣佐宰官后妃宮屬童男童女。
乃至一切王族親枝。凡如是等皆當棄捨應
求出離。此等一切悉是無常。是不堅牢。是不
究竟。是變易法。是不真實。是不久住。是動是
搖。剎那壞散。畢竟是罪。是盡是滅。極其邊
際為減失法。為怖為惱。多起憂苦。是損是
墮。是斷是破。是離散法。大王。如是應知。又
如有四大山從四方來。其山堅實不破不缺。
妙峰圓滿從虛空中一時墮地。爾時大地諸
有情類。乃至一切樹林草木。而悉摧毀。是諸
有情及草木等皆不能避。設有力勢不能奔
走。復無方術及諸作用而為制止。大王四種
大怖彼彼若來亦復如是。一切有情皆不能
避。設有力勢不能奔走。復無方術及諸作用
而為制止。何等為四。大王。老怖若來壞少年
相。病怖若來壞安樂法。死怖若來壞滅壽命。
邪行若生壞失正行。大王。又如師子為獸中
王。若入獸群取一獸食。隨其所欲不以為難。
然彼師子雖有大力。若入咩拏大惡飛鳥口
中極不自在。盡食無餘。大王。死箭射人亦復
如是。中是箭者極甚迷亂無救無歸。支節將
斷血肉乾枯。渴惱所逼面相恐畏。手足戰掉
無力無能。涎液涕流大小便利穢污染身。眼
耳鼻舌身意諸識不行。喉頸闐咽欲語不能。
醫師棄捨無以為療。眾味飲食其何能進。是
人爾時隨自業力欲奔他趣。無始時來生老
病死。輪迴流轉循環不止。此識若捨他識還
依。此命餘業復取有身。閻魔獄卒甚可怖
畏。黑暗長夜常履其中。將捨識時。彼出入息
漸漸微細。單己無侶無所堪任。此界既謝他
界即行。長廣路中孤然遊履。大恐怖處而生
極怖。深隱道途隱覆而行。入大黑暗處大艱
險。沒溺生死長流大海。業風所吹飄颺無定。
不辯方隅莫知所詣。爾時無救亦無歸趣。佛
言。大王。唯除善法當於爾時是所依歸是為
救護。大王。世間富樂等法都無所得勿生耽
著。諸有所作皆為邪行。是故大王。應修正
行。
所言正行者。如真實品云。王者若行八種想
行。是為護世相應正法。何等為八。一者世間
無子孤露之人與為子想。二者將護惡友如
病人想。三者見有諸苦起救拔想。四者見有
諸樂起歡喜想。五者於諸冤對隨觀彼緣離
過失想。六者於諸善友起隨護想。七者見諸
富樂猶如藥想。八者於身作無常想。
又如破惡慧經云。王者若能具足四種法者。
應受王之灌頂即成不退墮法。速得如來應供
正等正覺愛念。獲受廣大富樂具足。何等為
四。一者護持如來教法令得久住。二者棄捨
罪不善法。三者攝取空無相無願法門。四者
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此中云何是
為棄捨罪不善法。如日藏品云。佛言。大王。未
來世中諸剎帝利婆羅門吠舍首陀。於彼一
類修行正法之者。以其所有舍宅田土園苑
奴婢坐臥之具病緣醫藥乃至四足等。如是
一切而悉侵奪。或自受用或與他受用。此等
剎帝利婆羅門吠舍首陀。即於現生獲二十
種不可愛法。何等二十。一者賢聖捨離。二者
所向方隅譏謗流布。三者友愛遠離。四者多
生冤對。五者財物資具而悉破壞。六者多生
散亂。七者身分殘缺。八者不得睡眠。九者渴
惱常逼。十者飲中有毒。十一者朋友輕侮。十
二者常與他諍。十三者父母妻子奴婢眷屬教
令不行。十四者自隱密法及隱密財為他顯
示。十五者自隱密人及隱密事悉為他說。十
六者財物銷蕩散歸五分。十七者輕重病惱
而來侵逼。十八者奉醫藥人而悉捨離。十九
者血肉乾枯受諸苦惱。二十者其身流注。大
小便利染污而終。大王。如是二十種不可愛
法。彼等現生決定速獲皆由於彼修行正法
人所侵奪彼有受用資具或自受用或與他人。
由是因緣彼命終已當墮阿鼻大地獄中。盡
其一劫渴飲銅汁飢吞鐵丸身被火衣。如是種
種受大惡苦。盡彼劫壽從地獄出。還復生於
餓鬼趣中。處大曠野極惡險難枯涸之地。四
方熾盛炎風所吹。其地堅利狀若刀鋒。經于
無數百千歲中受彼趣苦。其後暫時或彼滅
已。於大海中為一肉團。量百由旬以其宿業
因故。令彼海中周百由旬悉成炎熱銅汁。如
是經于多百千歲。於大海中受地獄苦。從
彼滅已還來於此極惡險難大曠野中。化成
肉團與山相等。周匝四方炎風所吹。其四方
面飛禽走獸皆來食噉。過長時已或暫彼滅。
還復生於大地獄中。地獄滅已數數受是大
惡苦果。其後成滿一劫乃得人身。雖生佛國
土中。然五濁具足空無智慧。眼目角睞又復
聾啞。大王。凡如是等皆由於彼修行。正法人
所侵奪彼有受用資具等。如月藏品云。諸仁
者。於我法中出家人所起大罪者。所謂殺生
偷盜欲邪行妄語等極不善業。謂彼剎帝利
囉惹乃至州城聚落官屬。於出家人所若國
土州城住處寺舍。多行制止不令居處。或語
調伏。謂惡言呵毀。或身調伏。謂加諸杖責。
彼一切處如是循環皆不解脫。於天人趣有
所減失。當墮阿鼻大地獄中。
爾時諸天乃至羯吒布單那等。隨其所來一
切大眾。咸於三寶發生最上清淨之心。以種
種相極生尊重。俱發是言。我等從今已往誓
於一切世尊教中而作衛護。所有苾芻苾芻
尼優婆塞優婆夷。下至破佛戒者。下至於佛
法中不持戒行。但剃除鬚髮被服袈裟無所
攝受者。我等於彼起大師想。皆為作護。一切
資具長養攝持。若復隨諸方處或有官屬。於
彼剃除鬚髮被袈裟者。以多種緣加諸杖責。
我等於彼不為作護。棄捨一切彼境界事。隨
其國中若起種種諂誑不實鬥諍殺害疾疫飢
饉他兵侵擾非時風雨或旱或澇種子散壞。
有如是等諸嬈惱事。我不為彼作其止息。我
等當往別國土中有佛弟子之所當為作護
我乃空其境界捨離而去。
如地藏經云。佛言。地藏。過去有國名半左羅。
王名最勝軍。是時彼有法。應刑戮之人。以護
命故潛剃鬚髮。以袈裟衣片纏於頸上。時宰
殺者執其罪人繫縛五處。驅逐往詣尾體朅
﹝口*縛﹞迦大丘曠林中棄置而還。即於是夜彼
丘曠林中有羅剎女名曰惡眼。與五千眷屬
來入是林。忽見其人五處繫縛剃除鬚髮被
袈裟片。見已即時右繞頂禮出林而去。次有
羅剎女名佉禰囉奈帝。與千眷屬。次有羅剎
女名猙獰髮。次有羅剎女名曰劍口。次第而
來入於林中。各見其人剃除鬚髮被袈裟片。
見已雖復彼彼飢急不敢侵食頂禮而去。
又復過去有王名最勝福。彼有智臣。以其法
應刑戮之人付於醉象。是人以赤袈裟片潛
被其身時彼醉象舉鼻。捲取罪人雙﹝月*耑﹞。盡其
力勢欲擲於地。時象乃見罪人身被赤袈裟
片。見已即時生清淨心。乃以罪人徐置其地。
跪伏於前涕泣悔謝。復以其鼻摩洗雙足。佛
言。地藏。且觀彼象雖受無暇傍生趣身。彼時
見被袈裟片者。尚能捨離而去不造罪業。況
復未來世中有旃陀羅囉惹及其官屬沙門婆
羅門長者等中旃陀羅人。本實愚癡起聰明
慢。以諂曲言誑惑世間。謂言我是求無上大
乘之者。彼等愚癡旃陀羅人。不怖不觀後世
果報。於我法中出家人所。若是法器若非法
器以種種緣伺求過失。謂以惡言剋責楚撻
其身。制止資身所有受用。復於種種俗事業
中而生條制。或窺其遲緩。或覘其承事。求過
失已而為條制。如是乃至欲害其命。彼諸人
等於三世一切佛世尊所生極過失。當墮阿
鼻大地獄中。斷滅善根焚燒相續。一切智者
常所遠離。
大乘寶要義論卷第四
1 T32n1635_p0057b21
2 T32n1635_p0057b22
3 T32n1635_p0057b23
4 T32n1635_p0057b24
5 T32n1635_p0057b25
6 T32n1635_p0057b26
7 T32n1635_p0057b27
8 T32n1635_p0057b28
9 T32n1635_p0057b29
10 T32n1635_p0057c01
11 T32n1635_p0057c02
12 T32n1635_p0057c03
13 T32n1635_p0057c04
14 T32n1635_p0057c05
15 T32n1635_p0057c06
16 T32n1635_p0057c07
17 T32n1635_p0057c08
18 T32n1635_p0057c09
19 T32n1635_p0057c10
20 T32n1635_p0057c11
21 T32n1635_p0057c12
22 T32n1635_p0057c13
23 T32n1635_p0057c14
24 T32n1635_p0057c15
25 T32n1635_p0057c16
26 T32n1635_p0057c17
27 T32n1635_p0057c18
28 T32n1635_p0057c19
29 T32n1635_p0057c20
30 T32n1635_p0057c21
31 T32n1635_p0057c22
32 T32n1635_p0057c23
33 T32n1635_p0057c24
34 T32n1635_p0057c25
35 T32n1635_p0057c26
36 T32n1635_p0057c27
37 T32n1635_p0057c28
38 T32n1635_p0057c29
39 T32n1635_p0058a01
40 T32n1635_p0058a02
41 T32n1635_p0058a03
42 T32n1635_p0058a04
43 T32n1635_p0058a05
44 T32n1635_p0058a06
45 T32n1635_p0058a07
46 T32n1635_p0058a08
47 T32n1635_p0058a09
48 T32n1635_p0058a10
49 T32n1635_p0058a11
50 T32n1635_p0058a12
51 T32n1635_p0058a13
52 T32n1635_p0058a14
53 T32n1635_p0058a15
54 T32n1635_p0058a16
55 T32n1635_p0058a17
56 T32n1635_p0058a18
57 T32n1635_p0058a19
58 T32n1635_p0058a20
59 T32n1635_p0058a21
60 T32n1635_p0058a22
61 T32n1635_p0058a23
62 T32n1635_p0058a24
63 T32n1635_p0058a25
64 T32n1635_p0058a26
65 T32n1635_p0058a27
66 T32n1635_p0058a28
67 T32n1635_p0058a29
68 T32n1635_p0058b01
69 T32n1635_p0058b02
70 T32n1635_p0058b03
71 T32n1635_p0058b04
72 T32n1635_p0058b05
73 T32n1635_p0058b06
74 T32n1635_p0058b07
75 T32n1635_p0058b08
76 T32n1635_p0058b09
77 T32n1635_p0058b10
78 T32n1635_p0058b11
79 T32n1635_p0058b12
80 T32n1635_p0058b13
81 T32n1635_p0058b14
82 T32n1635_p0058b15
83 T32n1635_p0058b16
84 T32n1635_p0058b17
85 T32n1635_p0058b18
86 T32n1635_p0058b19
87 T32n1635_p0058b20
88 T32n1635_p0058b21
89 T32n1635_p0058b22
90 T32n1635_p0058b23
91 T32n1635_p0058b24
92 T32n1635_p0058b25
93 T32n1635_p0058b26
94 T32n1635_p0058b27
95 T32n1635_p0058b28
96 T32n1635_p0058b29
97 T32n1635_p0058c01
98 T32n1635_p0058c02
99 T32n1635_p0058c03
100 T32n1635_p0058c04
101 T32n1635_p0058c05
102 T32n1635_p0058c06
103 T32n1635_p0058c07
104 T32n1635_p0058c08
105 T32n1635_p0058c09
106 T32n1635_p0058c10
107 T32n1635_p0058c11
108 T32n1635_p0058c12
109 T32n1635_p0058c13
110 T32n1635_p0058c14
111 T32n1635_p0058c15
112 T32n1635_p0058c16
113 T32n1635_p0058c17
114 T32n1635_p0058c18
115 T32n1635_p0058c19
116 T32n1635_p0058c20
117 T32n1635_p0058c21
118 T32n1635_p0058c22
119 T32n1635_p0058c23
120 T32n1635_p0058c24
121 T32n1635_p0058c25
122 T32n1635_p0058c26
123 T32n1635_p0058c27
124 T32n1635_p0058c28
125 T32n1635_p0058c29
126 T32n1635_p0059a01
127 T32n1635_p0059a02
128 T32n1635_p0059a03
129 T32n1635_p0059a04
130 T32n1635_p0059a05
131 T32n1635_p0059a06
132 T32n1635_p0059a07
133 T32n1635_p0059a08
134 T32n1635_p0059a09
135 T32n1635_p0059a10
136 T32n1635_p0059a11
137 T32n1635_p0059a12
138 T32n1635_p0059a13
139 T32n1635_p0059a14
140 T32n1635_p0059a15
141 T32n1635_p0059a16
142 T32n1635_p0059a17
143 T32n1635_p0059a18
144 T32n1635_p0059a19
145 T32n1635_p0059a20
146 T32n1635_p0059a21
147 T32n1635_p0059a22
148 T32n1635_p0059a23
149 T32n1635_p0059a24
150 T32n1635_p0059a25
151 T32n1635_p0059a26
152 T32n1635_p0059a27
153 T32n1635_p0059a28
154 T32n1635_p0059a29
155 T32n1635_p0059b01
156 T32n1635_p0059b02
157 T32n1635_p0059b03
158 T32n1635_p0059b04
159 T32n1635_p0059b05
160 T32n1635_p0059b06
161 T32n1635_p0059b07
162 T32n1635_p0059b08
163 T32n1635_p0059b09
164 T32n1635_p0059b10
165 T32n1635_p0059b11
166 T32n1635_p0059b12
167 T32n1635_p0059b13
168 T32n1635_p0059b14
169 T32n1635_p0059b15
170 T32n1635_p0059b16
171 T32n1635_p0059b17
172 T32n1635_p0059b18
173 T32n1635_p0059b19
174 T32n1635_p0059b20
175 T32n1635_p0059b21
176 T32n1635_p0059b22
177 T32n1635_p0059b23
178 T32n1635_p0059b24
179 T32n1635_p0059b25
180 T32n1635_p0059b26
181 T32n1635_p0059b27
182 T32n1635_p0059b28
183 T32n1635_p0059b29
184 T32n1635_p0059c01
185 T32n1635_p0059c02
186 T32n1635_p0059c03
187 T32n1635_p0059c04
188 T32n1635_p0059c05
189 T32n1635_p0059c06
190 T32n1635_p0059c07
191 T32n1635_p0059c08
192 T32n1635_p0059c09
193 T32n1635_p0059c10
194 T32n1635_p0059c11
195 T32n1635_p0059c12
196 T32n1635_p0059c13
197 T32n1635_p0059c14
198 T32n1635_p0059c15
199 T32n1635_p0059c16
200 T32n1635_p0059c17
201 T32n1635_p0059c18
202 T32n1635_p0059c19
203 T32n1635_p0059c20
204 T32n1635_p0059c21
205 T32n1635_p0059c22
206 T32n1635_p0059c23
207 T32n1635_p0059c24
208 T32n1635_p0059c25
209 T32n1635_p0059c26
210 T32n1635_p0059c27
211 T32n1635_p0059c28
212 T32n1635_p0059c29
213 T32n1635_p0060a01
214 T32n1635_p0060a02
215 T32n1635_p0060a03
216 T32n1635_p0060a04
217 T32n1635_p0060a05
218 T32n1635_p0060a06
219 T32n1635_p0060a07
220 T32n1635_p0060a08
221 T32n1635_p0060a09
222 T32n1635_p0060a10
223 T32n1635_p0060a11
224 T32n1635_p0060a12
225 T32n1635_p0060a13
226 T32n1635_p0060a14
227 T32n1635_p0060a15
228 T32n1635_p0060a16
229 T32n1635_p0060a17
230 T32n1635_p0060a18
231 T32n1635_p0060a19
232 T32n1635_p0060a20
233 T32n1635_p0060a21
234 T32n1635_p0060a22
235 T32n1635_p0060a23
236 T32n1635_p0060a24
237 T32n1635_p0060a25
238 T32n1635_p0060a26
239 T32n1635_p0060a27
240 T32n1635_p0060a28
241 T32n1635_p0060a29
242 T32n1635_p0060b01
243 T32n1635_p0060b02
244 T32n1635_p0060b03
245 T32n1635_p0060b04

 

 

 

 

 

          網頁版大藏經之資料來源: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以下是資料來源的相關訊息: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三十二冊 No. 1635《大乘寶要義論》CBETA 電子佛典 V1.11 普及版

# Taisho Tripitaka Vol. 32, No. 1635 大乘寶要義論, CBETA Chinese Electronic Tripitaka V1.11, Normalized Version

=========================================================================

大乘寶要義論卷第四

本經佛學辭彙一覽(共 153 條)

一切有情

一切智

一切智者

人見

人身

三世

三昧

三菩提

三藏

三藐三菩提

三寶

大乘

大師

不生

不退

中有

五欲

五濁

天人

方便

世相

世尊

世間

出家

出離

四大

四向

正行

正法

正等正覺

正覺

生死

生佛

由旬

因緣

地獄

地藏

多生

妄語

如來

如是作

安隱

有法

有情

污染

灰河地獄

自在

行果

行者

西天

佛戒

佛法

作業

利樂

吠舍

弟子

戒行

沙門

具戒

取著

念處

所作

果報

果滿

法門

法滅

法器

空無

金剛

長者

長養

阿鼻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非時

剎那

剎帝利

持戒

染污

流轉

相應

苦果

降伏

首陀

修行

師子

畜生

畜生趣

鬼趣

偷盜

國土

婆羅門

密法

教法

殺生

清淨

清淨心

淨心

現生

袈裟

頂禮

傍生

傍生趣

惡業

惡趣

智者

智慧

無始

無所有

無所得

無相

無常

無餘

善法

善根

善業

菩提

菩提心

菩薩

虛空

愛著

業力

業因

業果

業風

解脫

過去

壽命

慚愧

睡眠

種子

增長

諸天

諸有

諸佛

賢聖

輪迴

餓鬼

餓鬼趣

閻浮

閻浮提

優婆夷

優婆塞

應供

斷滅

穢身

繫縛

羅剎

攝受

灌頂

纏縛

歡喜

變易

苾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