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地】 | ||
又名九有。三界共有九地,其中欲界佔一地,其他色界和無色界各佔四地,即五趣雜居地、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捨念清淨地、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以上九地,因皆貪著境界,不肯離去,所以叫做地。又因為是從有漏 業因所得來的果報,所以又名九有。 | ||
FROM:【佛學常見辭彙】 | ||
【九地】 | ||
(名數)又名九有。以欲界為一地,色界及無色界各分為四地也。 | ||
一欲界五趣地, | ||
二離生喜樂地, | ||
三定生喜樂地, | ||
四離喜妙樂地, | ||
五捨念清淨地, | ||
六空無邊處地, | ||
七識無邊處地, | ||
八無所有處地, | ||
九非想非非想處地。 | ||
欲界五趣地者,或名五趣雜居地。即地獄,餓鬼,畜生,人及天之五趣等為散地,並有欲故,合為一地。 | ||
離生喜樂地者,即色界初禪,與尋伺即覺觀相應,已離欲界之苦,而生喜樂,故立為一地。 | ||
定生喜樂地者,即色界第二禪,已無尋伺,從定生喜樂,故為一地。 | ||
離喜妙樂地者,即色界第三禪,離前喜貪,心悅安靜,有勝妙之樂,故為一地。 | ||
捨念清淨地者,即色界第四禪,離前喜樂等,清淨平等,住於捨受正念,故為一地。 | ||
空無邊處地者,為無色界之第一定,厭色而住於空無邊處定, | ||
識無邊處地者,為無色界之第二定,住於識無邊處定, | ||
無所有處地者,為無色界之第三定,住於無所有處定, | ||
非想非非想處地者,為無色界之第四定,住於非想非非想處定,故各立為一地。 | ||
其中後四地,乃所謂四無色界,其名稱別無所異。 | ||
前五地,據雜阿含經十七之說,立其名目。 | ||
彼文曰:「云何食念?謂五欲因緣生念。云何無食念?謂比丘離欲,離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是名無食念。云何無食無食念?謂有覺有觀息,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第二禪具足住,是名無食無食念。云何有食樂?謂五欲因緣,生樂生喜, 是名有食樂。云何無食樂?謂息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是名無食樂。云何無食無食樂?謂比丘離喜貪,捨心住,正念正知,安樂住彼聖說捨,是名無食無食樂。云何有食捨?謂五欲因緣生捨,是名有食捨。云何無食捨?謂彼比丘離喜貪,捨心住,正念 正知,安樂住彼聖說捨,第三禪具足住,是名無食捨。云何無食無食捨?謂彼比丘離苦息樂,憂喜先已離,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第四禪具足住,是名無食無食捨。」 | ||
亦見大毘婆沙論三十一,俱舍論二十八等。 | ||
FROM:【佛學大辭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