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種禪】 
  四念處、八背捨、九次第定、師子奮迅三昧、超越三昧。
 
  【四念處】 
  又名四念住,即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
  身念處是觀身不淨;
  受念處是觀受是苦;
  心念處是觀心無常;
  法念處是觀法無我。
  此四念處的四種觀法都是以智慧為體,以慧觀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八背捨】
  又名八解脫。(參見:八解脫)
 
  【八解脫】
  又名八背捨,即八種背棄捨除三界煩惱的繫縛的禪定。
  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謂心中若有色(物質)的想念,就會引起貪心來,應該觀想到外面種種的不清淨,以使貪心無從生起,故叫解脫。
  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即心中雖然沒有想念色的貪心,但是要使不起貪心的想念更加堅定,就還要觀想外面種種的不清淨,以使貪心永遠無從生起,所以叫解脫。
  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一心觀想光明、清淨、奇妙、珍寶的色,叫淨解脫,觀想這種淨色的時候,能夠不起貪心,則可以證明其心性,已是解脫,所以叫身作證,又他的觀想,已經完全圓滿,能夠安住於定之中了,所以叫具足住。
  四、空無邊處解脫。
  五、識無邊處解脫。
  六、無所有處解脫。
  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這四五六七的四種解脫,都是無色界的修定人,各在其修定的時候,觀想苦、空、無常、無我,使心願意捨棄一切,所以叫解脫。)
  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滅受想定又名滅盡定,謂人若有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就會領受色聲香味觸之五塵,領受五塵,就會生出種種的妄想來,若有滅除受想的定功,則一切皆可滅除,所以叫滅盡定。
 
 
  【九次第定】 
  初禪次第定、二禪次第定、三禪次第定、四禪次第定(以上是色界四禪天的根本定)、
  空處次第定、識處次第定、無所有處次第定、非想非非想處次第定(以上是無色界四處的根本定)、
  滅受想次第定。
 
 
 
  【超越三昧】
  (術語)凡禪定淺深次第為四禪四無色及滅盡定,出入皆以順此次第為法。
  例如散心之人,不能直入四無色定,必先入初禪定,順次而入第四禪,後入四無色之初定也。
  又出定不得直出,必逆次依此次第。是乃聲聞人之法也。
  然佛及深位之菩薩不必用此次第,得由散心直入滅盡定,得由滅盡定直出散心,謂之超越三昧。
  智度論八十一曰:「問曰:超越三昧不得超二。又不從散心而入滅盡定。
  答曰:大小乘法異,不超二者。小乘法中說,菩薩無量福德,智慧深入禪定力故,能隨意超越。」
  但依小乘有部之說,則許超前二果。
  FROM:【佛學大辭典】
 
 
  【師子奮迅三昧】
  --------------------------------------------------------------------------------
   (術語)師子奮迅時,開張諸根,身毛皆豎,現威怒哮吼之相。
  佛入此三昧。則奮大悲法界之身,開大悲之根門,現應機之威,使外道二乘之小獸懾伏,故名為師子奮迅三昧。
  探玄記十八曰:「從喻為名。謂如師子奮迅之時。諸根開張。身毛皆豎。現其威怒哮吼之相。令餘獸類失威竄伏。令師子兒增其雄猛。身得長大。今佛亦爾。一奮大悲法界之身。二開大悲之根門。三豎悲毛之先導。四現應機之威。吼法界之法門。令二乘諸獸藏竄聾盲。菩薩 佛子增長百千諸三昧海及陀羅尼海。如是相似。故以為喻。」梵Sim%havikri^d!ita-sama%dhi。
  FROM:【佛學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