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觀】 | ||
(術語)梵名奢摩他,S/amatha毘缽舍那Vipas/yana譯言止觀,定慧,寂照,明靜。 | ||
止者停止之義,停止於諦理不動也。此就能止而得名。又止息之義,止息妄念也。此就所觀而得名。 | ||
觀者觀達之義,觀智通達,契會真如也。此就能觀而得名。又貫穿之義,智慧之利用,穿鑿煩惱而殄滅之也。 | ||
若就所修之方便而言。 | ||
則止屬于空門,真如門,緣無為之真如而遠離諸相也。 | ||
觀者屬於有門,生滅門,緣有為之事相而發達智解也。 | ||
若就所修之次第而言, | ||
則止在前,先伏煩惱,觀在後,斷煩惱,正證真如。 | ||
蓋止伏妄念,譬如磨鏡。磨已,則鏡體離諸垢(是斷惑),能現萬像(是證理),是即觀也。 | ||
若真止真觀必為不二,以法性寂然是止,法性常照是觀也。 | ||
然則真觀必寂然,故觀即止,真止必明淨,故止即觀也。 | ||
注維摩經曰:「什曰:始觀等係心一處名為止。靜極則明,明即慧為觀也。」 | ||
同五曰:「肇曰:係心於緣謂之止,分別深達謂之觀。」 | ||
止觀三曰:「息義者,諸惡覺觀,妄念思想,寂然休息。(中略)是就所破得名是止。息義停義者,緣心諦理,繫念現前,停止不動。(中略)此就能止得名,即是停止義。觀穿義者,智慧利用,穿滅煩惱。(中略)此就所破得名,立觀穿觀也。觀達義者,觀智通達,契會 真如。(中略)是就能觀得名,立觀達觀。」同一曰:「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觀。」 | ||
又曰:「無明即明,不復流動,故名為止。朗然大淨,呼之為觀。」 | ||
同二曰:「觀如燈,止如密室。」起信論曰:「止謂止一切境界相,隨順奢摩他觀義故,觀謂分別因緣生滅相,隨順毘缽舍那觀義故。」 | ||
同義記下末曰:「奢摩他此翻云止,但就方便存此方語約正止存梵言也。毘缽舍那亦如是也。以雙現前時正名止觀故。」 | ||
止觀輔行一曰:「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觀。止觀不二,境智冥一。」 | ||
小止觀曰:「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結之初門,觀是斷結之正要,止則愛養心識之善資。觀則策發神解之妙術,止是禪定勝因。觀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 | ||
止觀一曰:「止觀明靜,前代未聞。」 | ||
同輔行曰:「止觀靜,觀體明也。」 | ||
又曰:「此之止觀,天台智者說己心中所行法門。」 | ||
大乘義章十曰:「止者外國名奢摩他,此翻名止,守心住緣,離於散動故為止。止心不亂,故復名定。觀者外國名毘婆舍那,此翻名觀。於法推求簡擇名觀,觀達稱慧。」 | ||
FROM:【佛學大辭典】 | ||
【止觀】 | ||
止與觀。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觀是觀察一切真理。止屬於定,觀屬於慧,止觀就是定慧雙修的意思。 | ||
FROM:【佛學常見辭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