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釋初品中十八空義
|
第四十八(卷三十一)
|
|
聖者龍樹造
|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
【經】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住內空、外空、
|
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
|
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諸法空、不可得
|
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當學般若波
|
羅蜜!」
|
【論】 內空者,內法,內法空。 內法者,所謂內六
|
入:眼、耳、鼻、舌、身、意。 眼空,無
|
我、無我所,無眼
|
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 外空者,外法、外法
|
空。 外法者,所謂外六入:色、聲、香、
|
味、觸、法。 色
|
空者,無我、無我所,無色法;聲、香、味、觸、法亦
|
如是。 內外空者,內外法、內外法空。 內外法
|
者,所謂內外十二入。 十二入中,無我、無我
|
所,無內外法。 問曰: 諸法無量,空隨法故,則
|
亦無量,何以但說十八?若略說,應一空,所
|
謂一切法空。若廣說,隨一一法空,所謂眼空,
|
色空等甚多,何以但說十八空? 答曰: 若略
|
說則事不周,若廣說則事繁。譬如服藥,少
|
則病不除,多則增其患;應病投藥,令不增
|
減,則能愈病。空亦如是,若佛但說一空,則
|
不能破種種邪見及諸煩惱;若隨種種邪
|
見說空,空則過多,人愛著空相,墮在
|
斷滅;說十八空,正得其中。 復次,若說十,若
|
說十五,俱亦有疑,此非問也! 復次,善惡之
|
法,皆有定數:若四念處四正勤、三十七品,十
|
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五眾、十二
|
入、十八界,十二因緣,三毒、三結、四流、五蓋等,
|
諸法如是各有定數;以十八種法中破著,
|
故說有十八空。 問曰: 般若波羅蜜空、十八空,
|
為異、為一? 若異者,離十八空,以何為般若
|
空? 又如佛說:「何等是般若波羅蜜?所謂色空,
|
受、想、行、識空,乃至一切種智空。」 若不異者,
|
云何言:「欲住十八空,當學般若波羅蜜」? 答曰:
|
有因緣故言異,有因緣故言一。 異者,般若
|
波羅蜜,名諸法實相,滅一切觀、法;十八空
|
則十八種觀,令諸法空。菩薩學是諸法實相,
|
能生十八種空,是名異。 一者,十八空是空
|
無所有相,般若波羅蜜亦空無所有相;十八
|
空是捨離相,般若波羅蜜一切法中亦捨離
|
相;是十八空不著相,般若波羅蜜亦不著
|
相。以是故,學般若波羅蜜,則是學十八空,
|
不異故。 般若波羅蜜有二分:有小,有大。
|
欲得大者,先當學小方便門;欲得大智
|
慧,當學十八空。 住是小智慧方便門,能得
|
十八空。 何者是方便門?所謂般若波羅蜜經,
|
讀誦、正憶念、思惟、如說修行。 譬如人欲得種
|
種好寶,當入大海;若人欲得內空等三昧
|
智慧寶,當入般若波羅蜜大海。 問曰: 行者
|
云何學般若波羅蜜時,住內空、外空、內外空?
|
答曰: 世間有四顛倒:不淨中有淨顛倒,苦
|
中有樂顛倒,無常中有常顛倒,無我中有
|
我顛倒。行者為破四顛倒故,修四念處十
|
二種觀: 所謂初觀內身三十六種不淨充
|
滿,九孔常流,甚可厭患,淨相不可得;淨
|
相不可得故,名內空。 行者既知內身不淨,
|
觀外所著,亦復如是,俱實不淨;愚夫狂惑,
|
為婬欲覆心,故謂之為淨。觀所著色,亦如
|
我身淨相不可得——是為外空。 行者若觀己
|
身不淨,或謂外色為淨;若觀外不淨,或謂
|
己身為淨。今俱觀內外:「我身不淨,外亦如
|
是,外身不淨,我亦如是,一等無異,淨不可
|
得。」是名內外空。 行者思惟:「知內外身俱實不
|
淨,而惑者愛著,愛著深故,由以受身,身為
|
大苦,而愚以為樂。」 問曰: 三受皆外入所攝,
|
云何言:「觀內受」? 答曰: 六塵初與六情和合
|
生樂,是名外樂;後貪著深入生樂,是名內
|
樂。 復次,內法緣樂,是名內樂;外法緣樂,是
|
名外樂。 復次,五識相應樂,是名外樂;意識
|
相應樂,是名內樂。 麤樂名為外樂,細樂名
|
為內樂。 如是等分別內、外樂。苦受,不苦不
|
樂受,亦如是。 復次,行者思惟:「觀是內樂實
|
可得不?」即分別知實不可得,但為是
|
苦,強名為樂。何以故? 是樂從苦因緣生,
|
亦生苦果報,樂無厭足故苦。 復次,如人患
|
疥,搔之向火,疥雖小樂,後轉傷身,則
|
為大苦;愚人謂之為樂,智者但見其苦。
|
如是世間樂顛倒病故,著五欲樂,煩惱轉多;
|
以是故行者不見樂,但見苦,如病、如癰、
|
如瘡、如刺。 復次,樂少苦多,少樂不現,故名
|
為苦;如大河水,投一合鹽,則失鹽相,不名
|
為鹹。
|
復次,樂不定故,或此以為樂,彼以為苦;彼
|
以為樂,此以為苦;著者為樂,失者為苦;愚
|
以為樂,智以為苦;見樂患為苦,不見樂
|
過者為樂;不見樂無常相為樂,見樂無
|
常相為苦;未離欲人以為樂,離欲人以為
|
苦。 如是等觀樂為苦。 觀苦如箭入身;觀
|
不苦不樂無常變異相。 如是等觀三種受,心
|
則捨離,是名觀內受空。 觀外受、內外受亦
|
如是。 行者作是念:「若樂即是苦,誰受是苦?」
|
念已則知心受。然後觀心為實、為虛?觀心
|
無常,生、住、滅相;苦受心,樂受心,不苦不樂受
|
心,各各異念。覺樂心滅,而苦心生;苦心爾所
|
時住,住已還滅,次生不苦不樂心;知爾所時
|
不苦不樂心住,住已還滅,滅已還生樂心。
|
三受無常,故心亦無常。 復次,知染心、無染心,
|
瞋心、無瞋心,癡心、不癡心,散心、攝心,縛心、解脫
|
心,如是等心,各各異相故,知心無常,無一
|
定心常住。 受苦、受樂等心,從和合因緣生;因
|
緣離散,心亦隨滅。 如是等觀內心、外心、內外
|
心無常相。 問曰: 心是內入攝,云何為外心?
|
答曰: 觀內身名為內心;觀外身名為外
|
心。 復次,緣內法為內心;緣外法為外心。
|
復次,五識常緣外法,不能分別,故名為外
|
心;意識能緣內法,亦分別好醜,故名為內
|
心。 復次,意識初生,未能分別、決定,是為外
|
心;意識轉深,能分別取相,是名內心。 如是
|
等分別內、外心。 行者心意轉異,知身為不淨
|
相,知受為苦相,知心不住為無常相;結
|
使未斷故,或生吾我。如是思惟:「若心無常,
|
誰知是心?心為屬誰?誰為心主?而受苦
|
樂一切諸物,誰之所有?」即分別知無有別
|
主,但於五眾取相故,計有人相而生我
|
心,以我心故生我所。我所心生故,有利益
|
我者生貪欲;違逆我者而生瞋恚;此結使
|
不從智生,從狂惑生故,是名為癡——三毒
|
為一切煩惱之根本。亦由吾我故,作福德,
|
為我後當得;亦修助道法,我當得解脫。 初
|
取相故名為想眾;因吾我起結使及諸善
|
行,是名行眾。是二眾則是法念處。 於想、
|
行眾法中求我不可得,何以故? 是諸法皆
|
從因緣生,悉是作法而不牢固,無實我
|
法。 行如芭蕉,葉葉求之,中無有堅;相
|
如遠見野馬,無水有水想,但誑惑於
|
眼。 如是等,觀內法、外法、內外法。 問曰: 法
|
是外入攝,云何為內法? 答曰: 內法名為
|
內心相應想眾、行眾;外法名為外心相應
|
想眾、行眾,及心不相應諸行,及無為法。一
|
時等觀,名為內外法。 復次,內法名為六情,
|
外法名為六塵。 復次,身、受、心及想眾、行眾,總
|
觀為法念處。何以故?行者既於想眾、行眾
|
及無為法中求我不可得,還於身、受、心
|
中求亦不可得。如是一切法中,若色、若非
|
色,若可見、若不可見,若有對、若無對,若有
|
漏、若無漏,若有為、若無為,若遠、若近,若麤、
|
若細,其中求我皆不可得;但五眾和合故,
|
強名為眾生,眾生即是我。我不可得故,亦無
|
我所;我所不可得故,一切諸煩惱皆為衰薄。
|
復次,身念處,名一切色法。 行者觀內色無
|
常、苦、空、無我;觀外色、觀內外色,亦如是;受、
|
心、法亦爾。 四念處內觀相應空三昧,名內
|
空;四念處外觀相應空三昧,名外空;四念
|
處內外觀相應空三昧,名內外空。 問曰: 是
|
空,為是三昧力故空?為是法自空? 答曰:
|
名為三昧力故空。 如《經》說:「三三昧、三解脫
|
門:空、無相、無作。是空三昧,緣身、受、心、法,不
|
得我、我所,故名為空。」 問曰: 四念處空法,皆
|
應觀無常、苦、空、無我,何以故身觀不淨、受
|
觀苦、心觀無常、法觀無我? 答曰: 雖四法
|
皆觀無常、苦、空、無我,而眾生身中多著淨顛
|
倒,受中多著樂顛倒,心中多著常顛倒,法
|
中多著我顛倒;以是故行者觀身不淨、觀
|
受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復次,內、外空者,
|
無有內、外定法,互相因待故,謂為內、外。彼
|
以為外,我以為內;我以為外,彼以為內。隨
|
人所繫內法為內,隨人所著外法為外。
|
如人自舍為內,他舍為外。行者觀是內、外
|
法無定相,故空。
|
復次,是內、外法,無有自性,何以故?和合生
|
故。 是內、外法,亦不在和合因緣中,若因緣中
|
無者,餘處亦無。 內、外法因緣亦無,因果無
|
故,內、外法空。 問曰: 內、外法定有,云何言無?
|
如手足等和合,故有身法生,是名內法。如
|
梁椽壁等和合故,有屋法生,是名為外。是
|
身法雖有別名,亦不異足等,所以者何?
|
若離足等,身不可得故;屋亦如是。 答曰:
|
若足不異身者,頭應是足,足與身不異故。
|
若頭是足者,甚為可笑! 問曰: 若足與身不
|
異者,有如是過!今應足等和合故,更有法
|
生名為身,身雖異於足等,應當依於足
|
住。如眾縷和合而能生,是依縷而住。
|
答曰: 是身法,為足等分中具有?為分有? 若
|
具有,頭中應有足,何以故?身法具有故。 若
|
分有,與足分無異。 又身是一法,所因者多,
|
一不為多,多不為一。 復次,若除足等分別
|
有身者,與一切世間皆相違背。 以是故,身
|
不得言即是諸分;亦不得言異於諸分;
|
以是故則無身,身無故,足等亦無,如是等
|
名為內空。房舍等外法,亦如是空,名為外
|
空。 問曰: 破身、舍等是為破一、破異,破一、
|
破異,是破外道經;佛經中實有內、外法,所謂
|
內六情、外六塵,此云何無? 答曰: 是內、外法
|
和合假有名字,亦如身、如舍。 復次,略說有
|
二種空:眾生空、法空。 小乘弟子鈍根故,為說
|
眾生空,我、我所無故,則不著餘法;大乘弟子
|
利根故,為說法空,即時知世間常空、如涅
|
槃。 聲聞論議師說:內空,於內法中無我、
|
無我所、無常、無作者、無知者、無受者,是
|
名內空;外空亦如是。不說內法相、外法相
|
即是空。 大乘說:內法中無內法相,外法中無
|
外法相。 如《般若波羅蜜》中說:「色、
|
色相空,受、想、
|
行,識、識相空;眼,眼相空,耳、鼻、舌
|
、身,意、意相空;
|
色、色相空,聲、香、味、觸,法、法相空
|
。」如是等一切
|
諸法自法空。 問曰: 此二種說內、外空,何者是
|
實? 答曰: 二皆是實,但為小智鈍根故,先說
|
眾生空;為大智利根者,說法空。 如人閉獄,
|
破壞桎梏,傷殺獄卒,隨意得去;又有怖畏,
|
盜穿牆壁,亦得免出。 聲聞者,但破吾我因
|
緣生諸煩惱,離諸法愛,畏怖老、病、死、惡道
|
之苦;不復欲本末推求了了、壞破諸法,但
|
以得脫為事。 大乘者,破三界獄,降伏魔眾,
|
斷諸結使及滅習氣,了知一切諸法本末,
|
通達無礙;破散諸法,令世間如涅槃、同寂
|
滅相,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將一切眾
|
生令出三界。 問曰: 大乘有何方便能
|
破壞諸法? 答曰: 佛說:「色從種種因緣生,無
|
有堅實;如水波浪而成泡沫,暫見即滅,色
|
亦如是。」今世四大,先世行業因緣和合故而
|
得成色,因緣滅故色亦俱滅;行無常道,轉
|
入空門。所以者何?諸法生滅,無有住時,若
|
無住時則無可取。 復次,有為相故,生時有
|
滅,滅時有生;若已生,「生」無所用;若未生,「生」
|
無所生,法與「生」亦不應有異。何以故?「生」
|
若生法,應有「生生」,如是復應有「生」,是則無
|
窮;若「生生」更無生者,「生」不應有生;若「生」無
|
有生者,法亦不應有生。如是生不可得,滅
|
亦如是。以是故,諸法空,不生不滅,是為實。
|
復次,諸法若有者,終歸於無;若後無者,初亦
|
應無。如人著屐,初已有「故」,微細不覺;若
|
初無「故」,則應常新;若後有「故」相,
|
初亦有「故」。
|
法亦如是,後有、無故,初亦有、無,以是故一切
|
法應空。 以眾生顛倒,著內六情故,行者破
|
是顛倒,名為內空。 外空、內外空亦如是。 「空
|
空」者,以空破內空、外空、內外空;破是三空,
|
故名為空空。 復次,先以法空,破內外法,復
|
以此空,破是三空,是名空空。 復次,空三昧
|
觀五眾空,得八聖道,斷諸煩惱,得有餘涅
|
槃。 先世業因緣身命盡時,欲放捨八道,故
|
生空空三昧,是名空空。 問曰: 空與空空有
|
何等異? 答曰: 空破五受眾,空空破空。 問
|
曰: 空若是法,空為已破;空若非法,空何所
|
破? 答曰: 空破一切法,唯有空在;空破一切
|
法已,空亦應捨;以是故,須是空空。 復次,空
|
緣一切法,空空但緣空。 如一健兒破一切
|
賊,復更有人能破此健人;空空亦如是。 又
|
如服藥,藥能破病,病已得破,藥亦應出,
|
若藥不出,則復是病。以空滅諸煩惱病,恐
|
空復為患,是故以空捨空,是名空空。 復
|
次,以空破十七空,故名為空空。 「大空」者,聲
|
聞法中,法空為大空。 如《雜阿含.大空經》說:「生
|
因緣老死。若有人言:是老死、是人老死,二俱
|
邪見。」是人老死則眾生空,是老死是法空。 《摩
|
訶衍經》說:「十方、十方相空,是為大空。」 問曰:
|
十方空,何以名為大空? 答曰: 東方無邊故名
|
為大,亦一切處有故名為大,遍一切色故
|
名為大,常有故名為大,益世間故名為大,
|
令眾生不迷悶故名為大。如是大方能破,
|
故名為大空。餘空破因緣生法、作法,麤法易
|
破,故不名為大;是方非因緣生法、非作法,
|
微細法難破故,名為大空。 問曰: 若佛法中
|
無方,三無為:虛空、智緣盡、非智緣盡亦所不
|
攝,何以言:「有方亦是常,是無為法,非因緣
|
生法、非作法、微細法」? 答曰: 是「
|
方」法,聲聞論
|
議中無。摩訶衍法中:以世俗諦故有;第一
|
義中,一切法不可得,何況方? 如五眾和合,假
|
名眾生;方亦如是,四大造色和合中,分別
|
此間彼間等,假名為方。 日出處是則東方,
|
日沒處是則西方,如是等是方相。 是方自然
|
常有故,非因緣生;亦不先無今有、今有後無,
|
故非作法;非現前知故,是微細法。 問曰:
|
方若如是,云何可破? 答曰: 汝不聞我先說,
|
以世俗諦故有,第一義故破。以俗諦有故,
|
不墮斷滅中;第一義破故,不墮常中。是名
|
略說大空義。 問曰: 第一義空亦能破無作法、
|
無因緣法、細微法,何以不言大空? 答曰: 前
|
已得大名,故不名為大。今第一義名雖異,
|
義實為大。出世間以涅槃為大,世間以方
|
為大,以是故第一義空亦是大空。 復次,
|
破大邪見故,名為大空。如行者以慈心
|
緣東方一國土眾生,復緣一國土眾生,如
|
是展轉緣時,若謂盡緣東方國土則墮邊
|
見;若謂未盡,則墮無邊見;生是二見故,即
|
失慈心。 若以方空破是東方,則滅有邊、無
|
邊見;若不以方空破東方者,則隨東方心,
|
隨心不已,慈心則滅,邪心則生。譬如大海潮
|
時,至其常限,水則旋還;魚若不還,則漂在
|
露地,有諸苦患;若魚有智,則隨水還,永得
|
安隱。行者如是,若隨心不還,則漂在邪
|
見;若隨心還,不失慈心。如是破大邪見
|
故,名為大空。 「第一義空」者,「第一義」名諸法
|
實相,不破不壞故,是諸法實相亦空。何以故?
|
無受無著故。 若諸法實相有者,應受應著;
|
以無實故,不受不著;若受、著者即是虛誑。 復
|
次,諸法中第一法,名為涅槃。 如《阿毘曇》中說:
|
「云何有上法?一切有為法及虛空,非智緣盡。
|
云何無上法?智緣盡。」智緣盡是即涅槃,涅
|
槃中亦無涅槃相,涅槃空是第一義空。 問曰:
|
若涅槃空無相,云何聖人乘三種乘入涅
|
槃? 又一切佛法,皆為涅槃故說。譬如眾流皆
|
入于海。 答曰: 有涅槃,是第一寶、無上法。
|
是有二種:一者、有餘涅槃,二、無餘涅槃。
|
愛等諸煩惱斷,是名有餘涅槃;聖人今世所
|
受五眾盡,更不復受,是名無餘涅槃。 不得
|
言「涅槃無」!以眾生聞涅槃名,生邪見,著
|
涅槃音聲而作戲論:若有若無。以破著故,
|
說涅槃空。若人著有,是著世間;若著無,
|
則著涅槃。 破是凡人所著涅槃,不破聖人
|
所得。何以故?聖人於一切法中不取相故。
|
復次,愛等諸煩惱,假名為縛;若修道,解是
|
縛,得解脫,即名涅槃;更無有法名為涅
|
槃。如人被械得脫,而作戲論:「是械,是腳,何
|
者是解脫?」是人可怪,於腳、械外更求解
|
脫;眾生亦如是,離五眾械更求解脫法。
|
復次,一切法不離第一義,第一義不離諸
|
法實相;能使諸法實相空,是名為第一義
|
空。 如是等種種,名為第一義空。
|
「有為空」、「無為空」者,有為法名因緣和合生,所
|
謂五眾、十二入、十八界等。無為法名無因緣,
|
常不生不滅、如虛空。 今有為法二因緣故
|
空: 一者、無我、無我所及「常相不變異」不可
|
得故空;二者、有為法、有為法相空,不生不滅,
|
無所有故。 問曰: 我、我所及常相不可得故
|
應空,云何言:「有為法、有為法相空」? 答曰: 若
|
無眾生,法無所依。 又無常故,無住時;無住
|
時故,不可得知,是故法亦空。 問曰: 有為法
|
中,常相不可得,不可得者,為是眾生空?為
|
是法空? 答曰: 有人言:「我心顛倒,故計我為
|
常,是常空則入眾生空。」 有人言:「以心為常,
|
如梵天王說:是四大,四大造色悉皆無常,
|
心意識是常。是常空,則入法空。」 或有人言:「五
|
眾即是常,如色眾雖有變化而亦不滅,
|
餘眾如心說。五眾空,即是法空。是故常空,
|
亦入法空中。」 復次,有為法、無為法空者,行者
|
觀有為法、無為法實相,無有作者,因緣和
|
合故有,皆是虛妄,從憶想分別生。 不在內,
|
不在外,不在兩中間。 凡夫顛倒見故有,智
|
者於有為法不得其相,知但假名,以此假
|
名導引凡夫,知其虛誑無實,無生無作,心
|
無所著。 復次,諸賢聖人,不緣有為法而得
|
道果,以觀有為法空故、於有為法心不繫
|
著故。 復次,離有為則無無為。所以者何?有
|
為法實相即是無為,無為相者則非有為,但
|
為眾生顛倒故分別說。 有為相者,生、滅、住、異;
|
無為相者,不生、不滅、不住、不異,是為入佛法
|
之初門。若無為法有相者,則是有為。 有為法,
|
生相者,則是集諦;滅相者,則是盡諦。若不集
|
則不作,若不作則不滅,是名無為法如
|
實相。若得是諸法實相,則不復墮生、滅、住、
|
異相中。是時不見有為法與無為法合,不
|
見無為法與有為法合。 於有為法、無為法
|
不取相,是為無為法。所以者何?若分別有
|
為法、無為法,則於有為、無為而有礙。若斷
|
諸憶想分別,滅諸緣;以無緣實智,不墮生
|
數中,則得安隱常樂涅槃。 問曰: 前五空皆別
|
說,今有為、無為空,何以合說? 答曰: 有為、無
|
為法,相待而有,若除有為則無無為,若除
|
無為則無有為,是二法攝一切法。行者觀
|
有為法無常、苦、空等過,知無為法所益處廣,
|
是故二事合說。 問曰: 有為法因緣和合生,無
|
自性故空,此則可爾;無為法非因緣生法,
|
無破無壞,常若虛空,云何空? 答曰: 如先說,
|
若除有為則無無為,有為實相即是無為。
|
如有為空,無為亦空,以二事不異故。 復次,
|
有人聞有為法過罪,而著無為法,以著故,
|
生諸結使。 如《阿毘曇》中說: 「八十九有為法緣,
|
六無為法緣,三當分別: 「欲界繫,盡諦所斷無
|
明使,或有為緣,或無為緣。 「何者有為緣?盡
|
諦所斷有為法緣使相應無明使。 「何者無為
|
緣?盡諦所斷有為法緣使不相應無明使。 「色、
|
無色界無明亦如是。」 以此結使故,能起不
|
善業,不善業故墮三惡道。是故言「無為法
|
空」。 無為法緣使:疑、邪見、無明。 疑者,於涅槃
|
法中,有耶?無耶? 邪見者,若生心言:定無涅
|
槃。 是邪、疑相應無明及獨無明,合為無明使。
|
問曰: 若云無為法空,與邪見何異? 答曰: 邪
|
見人不信涅槃,然後生心言:「定無涅槃法。」
|
無為空者,破取涅槃相,是為異。 復次,若人
|
捨有為著無為,以著故,無為即成有為。
|
以是故,雖破無為而非邪見。 是名有為、無
|
為空。 「畢竟空」者,以有為空、無為空破諸法,
|
令無有遺餘,是名畢竟空。 如漏盡阿羅
|
漢,名畢竟清淨,阿那含乃至離無所有處欲,
|
不名畢竟清淨。 此亦如是,內空、外空、內外
|
空、十方空、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更無有
|
餘不空法,是名畢竟空。 復次,若人七世、百千
|
萬億無量世貴族,是名畢竟貴,不以一世、二、
|
三世貴族為真貴也。畢竟空亦如是,從本
|
已來,無有定實不空者。 有人言:「今雖空,最
|
初不空,如天造物始,及冥初,微塵。」 是等皆空!
|
何以故?果無常,因亦無常。如虛空不作果,
|
亦不作因,天及微塵等,亦應如是;若是常,
|
不應生無常。 若過去無定相,未來、現在世
|
亦如是;於三世中無有一法定實不空
|
者,是名畢竟空。 問曰: 若三世都空,乃至微
|
塵及一念無所有者,則是大可畏處! 諸
|
智慧人以禪定樂故捨世間樂,以涅槃樂
|
故捨禪定樂;今畢竟空中乃至無有涅槃,
|
依止何法得捨涅槃? 答曰: 有著吾我人,
|
以一、異相分別諸法;如是之人,則以為
|
畏。 如佛說:「凡夫人大驚怖處,所謂無我、無
|
我所。」 復次,有為法有三世,以有漏法故生
|
著處。涅槃名一切愛著斷,云何於涅槃而
|
求捨離? 復次,如比丘破四重禁,是名畢竟
|
破戒,不任得道!又如作五逆罪,畢竟閉三
|
善道!若取聲聞證者,畢竟不得作佛。畢竟
|
空亦如是,於一切法畢竟空,無復有餘。 問
|
曰: 一切法畢竟空,是事不然!何以故?三世十
|
方諸法,乃至法相、法住,必應有實。以有一
|
法實故,餘法為虛妄;若無一法實者,亦不
|
應有諸虛妄法是畢竟空。 答曰: 無有乃至
|
一法實者,何以故?若有乃至一法實者,是
|
法應有,若有為、若無為。若是有為,有為空
|
中已破;若是無為,無為空中亦破。如是世間、
|
出世間:若世間,內空、外空、內外空、大空已破;
|
若出世間,第一義空已破。色法、無色法,有漏、無
|
漏法等,亦如是。 復次,一切法皆畢竟空,是畢
|
竟空亦空;空無有法故,亦無虛實相待。 復
|
次,畢竟空者,破一切法令無遺餘,故名畢
|
竟空;若小有遺餘,不名畢竟。若言相待故
|
應有,是事不然! 問曰: 諸法不盡空,何以故?
|
因緣所生法空,而因緣不空。譬如樑椽因緣
|
和合,故名舍,舍空而樑椽不應空! 答曰: 因
|
緣亦空,因緣不定故。譬如父子,父生故名
|
為子,生子故名為父。 復次,最後因緣,無
|
所依止故;如山、河、樹木、眾生之類皆依止
|
地,地依止水,水依止風,風依止虛空,虛
|
空無所依止。若本無所依止,末亦無所依
|
止。 以是故,當知一切法畢竟空。 問曰: 不然,
|
諸法應有根本。如神通有所變化,所化
|
雖虛,而化主不空! 答曰: 凡夫人見所化物
|
不久故謂之為空,化主久故謂之為實;
|
聖人見化主復從前世業因緣和合生,今
|
世復集諸善法,得神通力,故能作化。 如《般
|
若波羅蜜》後品中說:「有三種變化:煩惱變化、
|
業變化、法變化(法,法身也)。」是故知
|
化主亦空。 問曰:
|
諸不牢固者,不實故應空,諸牢固物及實法
|
不應空。如大地、須彌山、大海水、日、月、金剛等
|
色實法,牢固故不應空。所以者何?地及須
|
彌常住竟劫故;眾川有竭,海則常滿;日月
|
周天,無有窮極。 又如凡人所見,虛妄不真,
|
故應空;聖人所得如及法性、真際、涅槃相,
|
應是實法,云何言畢竟皆空? 復次,有為法因
|
緣生,故不實;無為法不從因緣生,故應實,
|
復云何言畢竟空? 答曰: 堅固、不堅固不定,故
|
皆空。 所以者何?有人以此為堅固,有人以
|
此為不堅固。如人以金剛為牢固,帝釋手
|
執,如人捉杖,不以為牢固。又不知破金
|
剛因緣,故以為牢固,若知著龜甲上,以
|
山羊角打破,則知不牢固。如七尺之身,以
|
大海為深;羅阿修羅王立大海中,膝出
|
水上;以兩手隱須彌頂,下向觀忉利天喜
|
見城,此則以海水為淺。若短壽人以地為
|
常久牢固,長壽者見地無常不牢固。 如佛
|
說《七日喻經》,佛告諸比丘:「一切有為法,無常
|
變異,皆歸磨滅。劫欲盡時,大旱積久,藥草
|
樹木,皆悉焦枯。有第二日出,諸小流水,皆悉
|
乾竭。第三日出,大河流水,亦都涸盡。第四日
|
出,閻浮提中四大河及阿那婆達多池,皆亦
|
空竭。第五日出,大海乾涸。第六日出,大地、須
|
彌山等,皆悉煙出,如窯燒器。第七日出,悉皆
|
熾然,無復煙氣;地及須彌乃至梵天,火皆然
|
滿。爾時,新生光音天者,見火怖畏言:既燒
|
梵宮,將無至此!」 先生諸天慰喻後生天言:
|
「曾已有此,正燒梵宮,於彼而滅,不來至此。
|
燒三千大千世界已,無復灰炭!」 佛語比丘:
|
「如此大事,誰信之者,唯有眼見,乃能信
|
耳!又比丘過去時,須涅多羅外道師,離欲行
|
四梵行,無量弟子亦得離欲。須涅多羅作
|
是念:『我不應與弟子同生一處,今當深
|
修慈心。』此人以深思慈故,生光音天。」 佛言:
|
「須涅多羅者,我身是也;我是時眼見此事。」 以
|
是故當知:牢固實物皆悉歸滅! 問曰: 汝說
|
畢竟空,何以說無常事?畢竟空今即是空,
|
無常今有後空! 答曰: 無常則是空之初門;若
|
諦了無常,諸法則空。以是故,聖人初以四
|
行觀世間無常;若見所著物無常,無常則
|
能生苦;以苦故心生厭離。若無常、空相,則
|
不可取,如幻如化。是名為空。 外物既空,內
|
主亦空,是名無我。 復次,畢竟空是為真空。
|
有二種眾生:一、多習愛,二、多習見。 愛多者,
|
喜生著,以所著無常,故生憂苦。為是人
|
說:「汝所著物無常壞故,汝則為之生苦,若
|
此所著物生苦者,不應生著。」是名說無
|
作解脫門。 見多者,為分別諸法,以不知實
|
故而著邪見;為是人故直說諸法畢竟空。
|
復次,若有所說,皆是可破,可破故空;所見
|
既空,見主亦空,是名畢竟空。 汝言:「聖人所得
|
法應實」者,以聖人法能滅三毒,非顛倒虛
|
誑,能令眾生離老病死苦,得至涅槃。 是雖
|
名實,皆從因緣和合生故,先無今有,今有
|
後無故,不可受不可著故,亦空非實。 如
|
佛說《筏喻經》:「善法尚應捨,何況不善
|
!」 復次,聖
|
人有為無漏法,從有漏法緣生;有漏法虛妄
|
不實,緣所生法,云何為實? 離有為法,無無
|
為法。如先說:「有為法實相,即是無為法。」 以
|
是故,一切法畢竟不可得故,名為畢竟空。
|
「無始空」者,世間若眾生、若法,皆無有始。如今
|
生從前世因緣有,前世復從前世有,如是
|
展轉,無有眾生始;法亦如是。何以故?若
|
先生後死,則不從死故生,生亦無死;若先
|
死後有生,則無因無緣;亦不生而有死。以
|
是故,一切法則無有始。 如《經》中說:「佛語諸
|
比丘:眾生無有始,無明覆,愛所繫,往來生
|
死,始不可得。」 破是無始法,故名為無始空。
|
問曰: 無始是實不應破。何以故?若眾生及
|
法有始者,即墮邊見,亦墮無因見。遠離如
|
是等過,故應說眾生及法無始;今以無始
|
空破是無始,則還墮有始見。 答曰: 今以
|
無始空為破無始見,又不墮有始見。譬
|
如救人於火,不應著深水中。今破是無
|
始,亦不應著有始中,是則行於中道! 問
|
曰: 云何破無始? 答曰: 以無窮故;若無窮則
|
無後;無窮無後,則亦無中。若無始,則為破
|
一切智人。所以者何?若世間無窮,則不知
|
其始,不知始故,則無一切智人,若有一切
|
智人,不名無始! 復次,若取眾生相,又取諸
|
法一相、異相,以此一、異相,從今世推前世,
|
從前世復推前世;如是展轉,眾生及法始
|
不可得,則生無始見;是見虛妄,以一、異為
|
本,是故應破。 如有為空破有為法,是有為
|
空即復為患;復以無為空破無為法。今以
|
無始破有始,無始即復為患;復以無始空
|
破是無始,是名無始空。 問曰: 若爾者,佛何
|
以說:「眾生往來生死,本際不可得」? 答曰: 欲
|
令眾生知久遠已來,往來生死為大苦,生
|
厭患心。 如《經》說:「一人在世間,計一劫中受
|
身被害時聚集諸血,多於海水。 「啼泣出淚,
|
及飲母乳,皆亦如是。 「積集身骨,過於毘浮
|
羅山。 「譬喻斬天下草木為二寸籌,數其
|
父、祖、曾祖,猶不能盡。 「又如盡以地為泥丸,
|
數其母及曾祖母,猶亦不盡。」 如是等無量
|
劫中,受生死苦惱,初始不可得故,心生怖
|
畏,斷諸結使。 如無常雖為邊,而佛以是
|
無常而度眾生;無始亦如是,雖為是邊,亦
|
以是無始而度眾生。 為度眾生,令生厭
|
心,故說有無始,非為實有。所以者何?
|
若有無始,不應說無始空! 問曰: 若無始
|
非實法,云何以度人? 答曰: 實法中無度人,
|
諸可說法語言度人,皆是有為虛誑法。佛
|
以方便力故,說是無始,以無著心說,故受
|
者亦得無著,無著故則生厭離。 復次,以宿
|
命智見眾生生死相續無窮,是時為實。 若
|
以慧眼,則見眾生及法畢竟空;以是故說
|
無始空。 如《般若波羅蜜》中說:「常觀不實,無
|
常觀亦不實;苦觀不實,樂觀亦不實。」而佛說:
|
「常、樂為倒,無常、苦為諦。」以眾生多著常、樂,
|
不著無常、苦,是故以無常、苦諦,破是常、樂
|
倒。以是故,說無常、苦為諦;若眾生著無常、
|
苦者,說無常、苦亦空。 有始、無始亦如是。 無
|
始,能破著始倒,若著無始,復以無始為空,
|
是名無始空。 問曰: 有始法亦是邪見,應當
|
破;何以但說破無始? 答曰: 有始是大惑,
|
所以者何?若有始者,初身則無罪福因緣
|
而生善惡處;若從罪福因緣而生,不名為
|
初身。何以故?若有罪福,則從前身受後身
|
故,若世間無始,無如是咎。是故菩薩先已
|
捨是麤惡邪見。菩薩常習用無始,念眾生
|
故說無始,常行因緣法故,言法無始。未得
|
一切智故,或於無始中錯謬,是故說無始
|
空。 復次,無始已破有始,不須空破有始;
|
今欲破無始,故說無始空。 問曰: 若無始破
|
有始者,有始亦能破無始,汝何以言但以
|
空破無始? 答曰: 是二雖皆邪見,而有差別:
|
有始,起諸煩惱、邪見因緣;無始,起慈悲及正
|
見因緣。 所以者何?念眾生受無始世苦
|
惱而生悲心,知從身次第生身,相續不斷,
|
便知罪福果報而生正見。若人不著無始,
|
即是助道善法;若取相生著,即是邪見,如
|
常、無常見。 有始見雖破無始見,不能畢竟
|
破無始;無始能畢竟破有始是故無始為
|
勝。如善破不善,不善破善,雖互相破,而
|
善能畢竟破惡,如得賢聖道,永不作惡。
|
惡法則不然,勢力微薄故。如人雖起五逆
|
罪,斷善根,墮地獄,久不過一劫因緣得
|
脫地獄,終成道果。無始、有始優劣不同,亦
|
如是。以無始力大故,能破有始,是故不說
|
有始空。
|
「散空」者,「散」名別離相,如諸法和合故有:
|
如車以輻、輞、轅、轂,眾合為車,若離散各在
|
一處,則失車名。 五眾和合因緣,故名為人,
|
若別離五眾,人不可得。 問曰: 若如是說,但
|
破假名而不破色;亦如離散輻、輞,可破
|
車名,不破輻、輞。散空亦如是,但離散五
|
眾,可破人而不破色等五眾! 答曰: 色等亦
|
是假名破,所以者何?和合微塵假名為色
|
故。 問曰: 我不受微塵,今以可見者為色,
|
是實為有,云何散而為空? 答曰: 若除微塵,
|
四大和合因緣生出可見色,亦是假名。如四
|
方風和合,扇水則生沫聚,四大和合成色亦
|
如是;若離散四大,則無有色。 復次,是色以
|
香、味、觸及四大和合,故有色可見,除諸香、
|
味、觸等更無別色。以智分別,各各離散,色不
|
可得。若色實有,捨此諸法,應別有色,而更
|
無別色。 是故經言:「所有色皆從四大和合
|
有。」和合有故皆是假名,假名故可散。 問曰:
|
色假名故可散,四眾無色,云何可散? 答曰:
|
四陰亦是假名,生、老、住、無常觀故,散而為空。
|
所以者何?生時異、老時異、住時異、無常時異
|
故。 復次,三世中觀是四眾,皆亦散滅。 復次,心
|
隨所緣,緣滅則滅,緣破則破。 復次,此四眾不
|
定,隨緣生故;譬如火,隨所燒處為名,若離
|
燒處火不可得。 因眼緣色生眼識,若離所
|
緣,識不可得;餘情識亦如是。 如《經》中說:「佛
|
告羅陀!此色眾破壞散滅,令無所有,餘眾
|
亦如是。」是名散空。 「復次,譬如小兒,聚土為
|
臺殿、城郭、閭里、宮舍,或名為米,或名為麵,
|
愛著守護;日暮將歸,其心捨離,蹋壞散滅。凡
|
夫人亦如是,未離欲故,於諸法中生愛著
|
心;若得離欲,見諸法皆散壞棄捨。」是名散
|
空。 復次,諸法合集故,各有名字,凡夫人隨逐
|
名字,生顛倒染著;佛為說法,當觀其實,莫
|
逐名字,有無皆空。 如《迦旃延經》說:「觀集諦
|
則無無見,觀滅諦則無有見。」 如是種種因
|
緣是名散空。 「性空」者,諸法性常空,假業相續
|
故,似若不空。譬如水性自冷,假火故熱,止
|
火停久,水則還冷。諸法性亦如是,未生時空
|
無所有,如水性常冷;諸法眾緣和合故有,
|
如水得火成熱;眾緣若少若無,則無有法,
|
如火滅湯冷。 如《經》說:「眼空,無我、無我所。何
|
以故?性自爾!耳、鼻、舌、身、意,色乃至法等,亦復
|
如是。」 問曰: 此《經》說:「我、我
|
所空。」是為眾生空,
|
不說法空,云何證性空? 答曰: 此中但說性
|
空,不說眾生空及法空。 性空有二種:一者、
|
於十二入中無我、無我所;二者、十二入相
|
自空。 無我、無我所,是聲聞論中說。 摩訶衍法
|
說:「十二入我、我所無故空,十二入性無故空。」
|
復次,若無我、無我所,自然得法空。以人多
|
著我及我所故,佛但說無我、無我所;如是
|
應當知一切法空。若我、我所法尚不著,何
|
況餘法!以是故,眾生空、法空終歸一義,是
|
名性空。 復次,「性」名自有,不待因緣;若待因
|
緣,則是作法,不名為性。諸法中皆無性,何
|
以故?一切有為法,皆從因緣生,從因緣生
|
則是作法;若不從因緣和合,則是無法。如
|
是一切諸法性不可得故,名為性空。 問曰:
|
畢竟空無所有,則是性空,今何以重說? 答
|
曰: 「畢竟空」者,名為無有遺餘;「性空」者,名為本
|
來常爾。如水性冷,假火故熱,止火則還冷。
|
畢竟空如虛空,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云何
|
言同! 復次,諸法畢竟空,何以故?性不可得
|
故;諸法性空,何以故?畢竟空故。 復次,性空
|
多是菩薩所行;畢竟空,多是諸佛所行。何以
|
故?性空中,但有因緣和合,無有實性;畢竟
|
空,三世清淨。 有如是等差別。 復次,一切諸法
|
性有二種:一者、總性,二者、別性。 總性者,
|
無常、苦、空、無我,無生無滅,無來無去,無入無出
|
等。 別性者,如:火,熱性;水,濕性;心為識性。如
|
人喜作諸惡,故名為惡性;好集善事,故名
|
為善性。如《十力經》中說:「佛知世間種種性。」
|
如是諸性皆空,是名性空。何以故?若無常性
|
是實,應失業果報。所以者何?生滅過去不
|
住故,六情亦不受塵,亦不積習因緣;若無
|
積習,則無誦經、坐禪等。以是故,知無常性
|
不可得。無常尚不可得,何況常相! 復次,苦性
|
亦不可得,若實有是苦,則不應生染著心。
|
若人厭畏苦痛,於諸樂中亦應厭畏;佛
|
亦不應說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
亦不應苦中生瞋,樂中生愛,不苦不樂中
|
生癡。若一相者,樂中應生瞋,苦中應生愛,
|
但是事不然! 如是等苦性,尚不可得,何況樂
|
性虛妄而可得。 復次,空相亦不可得,所以者
|
何?若有空相,則無罪福;無罪福故,亦無今
|
世後世。 復次,諸法相待有,所以者何?若有空
|
應當有實,若有實應當有空,空性尚無,
|
何況有實! 復次,若無我者,則無縛無解,亦
|
無從今世至後世受罪福,亦無業因緣
|
果報;如是等因緣,知無我性尚不可得,何況
|
我性! 復次,無生無滅性亦不實,何以故?若實
|
則墮常見;若一切法常,則無罪無福;若有
|
者常有,無者常無,若無者不生,有者不失。
|
如不生不滅性不可得,何況生滅性!無來
|
無去、無入無出等,諸總性亦如是。 復次,諸法
|
別性,是亦不然!何以故?如火能燒,造色能
|
炤,二法和合,故名為火。若離是二法有火
|
者,應別有火用,而無別用。以是故,知火是
|
假名,亦無有實。若實無火法,云何言熱是
|
火性? 復次,熱性從眾緣生,內有身根,外有
|
色觸,和合生身識,覺知有熱;若未和合時,
|
則無熱性,以是故,知無定熱為火性。 復
|
次,若火實有熱性,云何有人入火不燒,及
|
人身中火而不燒身?空中火,水不能滅?
|
以火無有定熱性故。神通力故,火不能燒
|
身;業因緣,五藏不熱;神龍力故,水不能滅。
|
復次,若熱性與火異,火則非熱;若熱與火一,
|
云何言熱是火性? 餘性亦如是。 是總性、別
|
性無故,名為性空。 復次,性空者,從本已來空。
|
如世間人謂:「虛妄不久者是空;如須彌、金
|
剛等物,及聖人所知,以為真實不空。」欲斷
|
此疑故,佛說:「是雖堅固相續久住,皆亦性
|
空。」聖人智慧,雖度眾生,破諸煩惱,性不可
|
得故,是亦為空。又人謂:「五眾、十二入、十八界、
|
皆空;但如、法性、實際,是其實性。」佛欲斷此
|
疑故,但分別說五眾,如、法性、實際皆亦是
|
空。是名性空。 復次,有為性三相,生、住、滅;無為
|
性亦三相:不生、不住、不滅。 有為性尚空,何況
|
有為法!無為性尚空,何況無為法! 以是種
|
種因緣,性不可得,名為性空。
|
「自相空」者,一切法有二種相:總相,別相。 是二
|
相空,故名為相空。 問曰: 何等是總相?何等是
|
別相? 答曰: 總相者,如無常等;別相者,諸法
|
雖皆無常,而各有別相,如地為堅相,火
|
為熱相。 問曰: 先已說「性」,今說「
|
相」;「性」、「相」有何
|
等異? 答曰: 有人言:「其實無異,名有差別,說
|
性則為說相,說相則為說性;譬如說火性
|
即是熱相,說熱相即是火性。」 有人言:「性、相
|
小有差別。 「性言其體,相言可識。 「如釋子
|
受持禁戒,是其性;剃髮、割截染衣,是其相。
|
「梵志自受其法,是其性;頂有周羅,執三奇
|
杖,是其相。 「如火,熱是其性,煙是其相。 「近為
|
性,遠為相。 「相不定,從身出,性則言其實。 「如
|
見黃色為金相而內是銅,火燒石磨,知非
|
金性。 「如人恭敬供養時,似是善人,是為相;
|
罵詈毀辱,忿然瞋恚,便是其性。」 性、相:內、外,
|
遠、近,初、後等,有如是差別。 是諸相皆空,名
|
為相空。 如說一切有為法,皆是無常相。所
|
以者何?生滅不住故,先無今有、已有還無故,
|
屬諸因緣故,虛誑不真故,無常因緣生故,
|
眾合因緣起故。如是等因緣故,一切有為法
|
是無常相。 能生身心惱故,名為苦;身四威
|
儀無不苦故,苦聖諦故,聖人捨不受故,無
|
時不惱故,無常故,如是等因緣,名為苦相。
|
離我所故空,因緣和合生故空,無常、苦、空、無
|
我故名為空,始終不可得故空,誑心故名為
|
空,賢聖一切法不著故名為空,以無相、無
|
作解脫門故名為空,諸法實相無量無數故
|
名為空,斷一切語言道故名為空,滅一切
|
心行故名為空,諸佛、辟支佛、阿羅漢入而不
|
出故名為空。 如是等因緣故,是名為空。 無
|
常、苦、空故無我,不自在故無我,無主故名為
|
無我;諸法無不從因緣生、從因緣生故
|
無我,無相無作故無我,假名字故無我,身
|
見顛倒故無我,斷我心得道故無我。 以是
|
種種,名為無我。 如是等名為總相。 別相者,
|
地,堅相;火,熱相;水,濕相;風,動相。眼識依處名
|
眼相,耳、鼻、舌、身亦如是。識,覺相;
|
智,慧相;慧,智
|
相。捨為施相,不悔不惱為持戒相,心不變
|
異為忍相,發懃為精進相,攝心為禪相,
|
無所著為智慧相,能成事為方便相。識
|
作生滅為世間相;無識為涅槃相。如是等
|
諸法各有別相。 當知是諸相皆空,是名
|
自相空。 餘義如性空中說,性、相義同故。
|
問曰: 何以不但說相空而說自相空? 答曰:
|
若說相空,不說法體空;說自相空,即法體
|
空。 復次,眾法和合,故一法生,是一法空,如是
|
等一一法皆空。 今和合因緣法,展轉皆亦空,
|
一切法各各自相空,以是故,名為自相空。
|
問曰: 若一切法各各自相空,云何復有所說?
|
答曰: 眾生顛倒故,以一相、異相、總相、別相等,
|
而著諸法;為斷是故而有所說。 如是等因
|
緣,名為自相空。 「一切法空」者,一切法名五
|
眾、十二入、十八界等;是諸法皆入種種門,所
|
謂一切法有相、知相、識相,緣相、增上相,因相、
|
果相,總相、別相,依相。 問曰: 云何一切法有相?
|
答曰: 一切法有好有醜,有內有外;一切法
|
有心生,故名為有。 問曰: 無法中云何言「有
|
相」? 答曰: 若無法不名為法,但以遮有故,
|
名為無法;若實有無法,則名為有。是故
|
說一切法有相。 知相者,苦法智、苦比智能知
|
苦諦;集法智、集比智能知集諦;滅法智、滅比
|
智能知滅諦;道法智、道比智能知道諦;及
|
世俗善智能知苦、能知集、能知滅、能知道,
|
亦能知虛空、非智緣滅——是名一切法知相。
|
知相故攝一切法。 識相者,眼識能知色;耳
|
識能知聲;鼻識能知香;舌識能知味;身識能
|
知觸;意識能知法,能知眼、能知色、能知眼
|
識,能知耳、能知聲、能知耳識,能知鼻、能知
|
香、能知鼻識,能知舌、能知味、能知舌識,能
|
知身、能知觸、能知身識,能知意、能知法、能
|
知意識——是名識相。 緣相者,眼識及眼識相
|
應諸法能緣色;耳識及耳識相應諸法能緣
|
聲;鼻識及鼻識相應諸法能緣香;舌識及舌
|
識相應諸法能緣味;身識及身識相應諸法
|
能緣觸;意識及意識相應諸法能緣法、能緣
|
眼、能緣色、能緣眼識,能緣耳、能緣聲、能緣
|
耳識,能緣鼻、能緣香、能緣鼻識,能緣舌、能
|
緣味、能緣舌識,能緣身、能緣觸、能緣身識,
|
能緣意、能緣法、能緣意識——是名緣相。 增上
|
相者,一切有為法,各各增上;無為法亦於有
|
為法有增上——是名增上相。 因果相者,一切
|
法各各為因,各各為果——是名因果相。 總相、別
|
相者,一切法中,各各有總相、別相。如馬是總
|
相,白是別相;如人是總相,若失一耳,則是別
|
相。如是各各展轉,皆有總相、別相——是為
|
總相、別相。 依相者,諸法各共相依止,如草木
|
山河依止於地,地依止水,如是一切各
|
各相依——是名依止相。依止相攝一切法。
|
如是等一法門相攝一切法。 復次,二法門
|
攝一切法,所謂色、無色法,可見、不可見法,
|
有對、無對法,有漏、無漏法,有為、無為法,
|
內法、外法,觀法、緣法,有法、無法,如是等種種
|
二法門相。 三、四、五、六乃至無量法門相,攝一
|
切法。 是諸法皆空,如上說,名一切法空。 問
|
曰: 若皆空者,何以說一切法種種名字? 答曰:
|
凡夫人於空法中,無明顛倒取相故,生愛等
|
諸煩惱;因煩惱故,起種種業;起種種業故,
|
入種種道;入種種道故,受種種身;受種種
|
身故,受種種苦樂。 如蠶出絲無所因,自從
|
己出而自纏裹,受燒煮苦。 聖人清淨智慧力
|
故,分別一切法本末皆空;欲度眾生故,說
|
其著處,所謂五眾、十二入、十八界等;汝但以
|
無明故,而生五眾等,自作自著!若聖人但
|
說空者,不能得道,以無所因、無所厭
|
故。 問曰: 汝言一切法空,是事不然!何以故?
|
一切法各各自相攝故。如地堅相,水濕相,火
|
熱相,風動相,心為識相,慧為知相;如是一切
|
法,各自住其相,云何言空? 答曰: 性空、自相
|
空中已破,今當更說。 相不定故不應是相,
|
如酥、蜜、膠、蠟等,皆是地相,與火合故,自
|
捨其相,轉成濕相;金、銀、銅、鐵與火合故,亦
|
自捨其相,變為水相;如水得寒成冰,轉為
|
地相;如人醉睡,入無心定,凍冰中魚,皆
|
無心識,捨其心相,無所覺知;如慧為知
|
相,入諸法實相,則無所覺知,自捨知相。是
|
故諸法無有定相。 復次,若謂「諸法定相」,是
|
亦不然!所以者何?如未來法相,不應來
|
至現在,若至現在,則捨未來相;若不捨
|
未來相入現在者,未來則是現在,為無未
|
來果報;若現在入過去,則捨現在相;若不
|
捨現在相入過去,過去則是現在。如是等
|
過,則知諸法無有定相。 復次,若謂「無為法
|
定有」者,應別自有相;如:火自有熱相,不
|
因他作相。是故當知無為法無相故實無。
|
復次,汝以未來世中非智緣滅法是有為法,
|
而無有為相。若汝謂「以非智緣盡是滅相」,
|
是亦不然!所以者何?無常滅故,是名滅相,
|
非以非智緣滅故名為滅相。 如是等種種,
|
無有定相。若有定相,可使不空;而無定
|
相而不空者,是事不然。 問曰: 應實有法不
|
空,所以者何?凡夫、聖人所知各異,凡夫所知
|
是虛妄,聖人所知是實。依實聖智故捨虛
|
妄法,不可依虛妄捨虛妄! 答曰: 為破凡
|
夫所知,故名為聖智;若無凡夫法,則無聖
|
法;如無病則無藥。 是故《經》言:「離凡夫法更
|
無聖法,凡夫法實性即是聖法。」 復次,聖人
|
於諸法不取相亦不著,是故聖法為真實;
|
凡夫於諸法取相亦著,故以凡夫人法為
|
虛妄。 聖人雖用而不取相,不取相故則無
|
定相,如是不應為難!於凡夫地著法分別:
|
是聖法,是凡夫法;若於賢聖地,則無所分
|
別;為斷眾生病,故言「是虛」、「是實」
|
。 如說:「佛語
|
非虛非實,非縛非解,不一不異。」是故無
|
所分別,清淨如虛空。 復次,若法不悉空,不
|
應說「不戲論為智人相」!亦不應說「不受
|
不著,無所依止,空、無相、無作名為真法」! 問
|
曰: 若一切法空,即亦是實;云何言「無實」? 答
|
曰: 若一切法空,假令有法,已入一切法中
|
破;若無法,不應致難! 問曰: 若一切法空是
|
真實者,佛三藏中,何以多說無常、苦、空、無我
|
法? 如《經》說:「佛告諸比丘!為汝說法,名為第
|
一義空。何等是第一義空?眼生無所從來,滅
|
亦無所去,但有業有業果報,作者不可得!
|
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是中若說「生無所
|
從來,滅亦無所去」,是常,常法不可得故無
|
常;但有業及業果報,而作者不可得,是為
|
聲聞法中第一義空。云何言:「一切法空」? 答曰:
|
我,是一切諸煩惱根本,先著五眾為我,然
|
後著外物為我所;我所縛故而生貪恚,
|
貪恚因緣故起諸業。如佛說「無作者」,則破
|
一切法中我;若說「眼無所從來,滅亦無所
|
去」,則說眼無常,若無常即是苦,苦即是非
|
我、我所;我、我所無故,於一切法中心無所
|
著;心無所著故,則不生結使;不生結使
|
何用說空!以是故,三藏中,多說無常、苦、空、無
|
我,不多說一切法空。 復次,眾生雖聞佛說
|
無常、苦、空無我,而戲論諸法,為是人故說
|
諸法空;若無我亦無我所,若無我、無我所,
|
是即入空義。 問曰: 佛何以說「有業有果報」?
|
若有業有果報,是則不空! 答曰: 佛說法有
|
二種:一者、無我,一者、無法。 為著見神有常
|
者,故為說「無作者」;為著斷滅見者,故為
|
說「有業有業果報」。 若人聞說無作者,轉
|
墮斷滅見中,為說有業有業果報。 此五眾
|
能起業而不至後世,此五眾因緣,生五眾
|
受業果報相續,故說受業果報。 如母子
|
身雖異,而因緣相續故,如母服藥,兒病得
|
差。 如是今世後世五眾雖異,而罪福業因緣
|
相續故,從今世五眾因緣,受後世五眾果
|
報。 復次,有人求諸法相著一法,若有若無,
|
若常若無常等;以著法故,自法生愛,他法生
|
恚,而起惡業;為是人故說諸法空,諸法空
|
則無有法。所以者何?所可愛法,能生結使,
|
能生結使,則是無明因緣,若生無明,云何是
|
實?是為法空。 復次,眾生有二種:一者、著世
|
間;二者、求出世間。 求出世間,有上、中、下:上
|
者利根,大心求佛道;中者中根,求辟支佛道;
|
下者鈍根,求聲聞道。 為求佛道者,說六
|
波羅蜜及法空;為求辟支佛者,說十二因
|
緣及獨行法;為求聲聞者,說眾生空及四
|
真諦法。 聲聞畏惡生死,聞眾生空,及四真諦,
|
無常、苦、空、無我,不戲論諸法。如圍中有鹿,
|
既被毒箭,一向求脫,更無他念。 辟支佛雖
|
厭老、病、死,猶能少觀甚深因緣,亦能少度
|
眾生。譬如犀在圍中,雖被毒箭,猶能顧戀
|
其子。 菩薩雖厭老、病、死,能觀諸法實相,
|
究盡深入十二因緣,通達法空,入無量法
|
性。譬如白香象王在獵圍中,雖被箭射,
|
顧視獵者心無所畏,及將營從安步而去。
|
以是故,三藏中不多說法空。 或有利根梵
|
志,求諸法實相,不厭老、病、死,著種種法
|
相,為是故說法空。所謂先尼梵志,不說五
|
眾即是實,亦不說離五眾是實。 復有強論
|
梵志,佛答:「我法中不受有無,汝何所論?有無
|
是戲論法,結使生處。」 及《雜阿含》中《大空經》說
|
二種空:「眾生空,法空。」 《羅陀經》
|
中說:「色眾破裂
|
分散,令無所有。」 《筏喻經》中說:「法尚應捨,何
|
況非法。」 《波羅延經》、《利眾經》中
|
說:「智者於一切
|
法不受不著,若受著法則生戲論,若無
|
所依止則無所論。諸得道聖人於諸法無
|
取無捨,若無取捨,能離一切諸見。」 如是
|
等三藏中處處說法空。 如是等名為一切
|
法空。
|
「不可得空」者。 有人言:「於眾、界、
|
入中,我法、常法
|
不可得故,名為不可得空。」 有人言:「諸因緣中
|
求法不可得,如五指中拳不可得故,名為
|
不可得空。」 有人言:「一切法及因緣畢竟不可
|
得故,名為不可得空。」 問曰: 何以故名不
|
可得空?為智力少故不可得?為實無故不可
|
得? 答曰: 諸法實無故不可得,非智力少也。
|
問曰: 若爾者,與畢竟空、自相空無異,今何
|
以故更說不可得空? 答曰: 若人聞上諸空
|
都無所有,心懷怖畏生疑,今說所以空
|
因緣,以求索不可得故,為說不可得空。
|
斷是疑怖故,佛說不可得空。所以者何?佛
|
言:「我從初發心乃至成佛,及十方佛,於諸
|
法中求實不可得,是名不可得空。」 問曰: 何
|
事不可得? 答曰: 一切法乃至無餘涅槃不可
|
得故,名為不可得空。 復次,行者得是不可得
|
空,不得三毒、四流、四縛、五蓋、六愛、七使、八邪、
|
九結、十惡,諸弊惡垢結等都不可得故,名為
|
不可得空。 問曰: 若爾者,行是不可得空,得
|
何等法利? 答曰: 得戒、定、慧,得四沙門果、五
|
根、五無學眾,六捨法七覺分、八聖道分、九次第
|
定、十無學法,得如是等,是聲聞法。 若得
|
般若波羅蜜,則具足六波羅蜜及十地諸功
|
德。 問曰: 上言「一切法乃至涅槃不可得」,今
|
何以言「得戒、定、慧,乃至十無學法」? 答曰: 是
|
法雖得,皆助不可得空故,亦名不可得;
|
又復無受無著故,是名不可得;為無為
|
法故名不可得;聖諦故名不可得,第一義
|
諦故名不可得。 聖人雖得諸功德,入無餘
|
涅槃故,不以為得;凡夫人以為大得。 如師
|
子雖有所作,不自以為奇,餘眾生見以為
|
希有。 如是等義名為不可得空。 「無法空」、「有
|
法空」、「無法有法空」: 「無法空」者
|
,有人言:「無法,
|
名法已滅,是滅無故,名無法空。」 「有法空」者,
|
「諸法因緣和合生,故無有法,有法無故,名
|
有法空。」 「無法有法空」者,「取無法有法相不
|
可得,是為無法有法空。」 復次,觀無法有法
|
空,故名無法有法空。 復次,行者觀諸法:生、
|
滅,若有門、若無門,生門生喜,滅門生憂。行
|
者觀生法空則滅喜心,觀滅法空則滅憂
|
心。所以者何?生無所得,滅無所失,除世間
|
貪憂故,是名無法有法空。 復次,十八空中:初
|
三空,破一切法。後三空,亦破一切法:有法空,
|
破一切法生時,住時;無法空,破一切法滅時;
|
無法有法空,生、滅一時俱破。 復次,有人言:「過
|
去、未來法空,是名無法空;現在及無為法空,
|
是名有法空。何以故?過去法滅失、變異歸
|
無;未來法因緣未和合,未生、未有,未出、未
|
起,以是故名無法。觀知現在法及無為法
|
現有,是名有法。是二俱空,故名為無法有
|
法空。」 復次,有人言:「無為法無生住滅,是名
|
無法;有為法生、住、滅,是名有法。如是等空,
|
名為無法有法空。」 是為「菩薩欲住內空乃至
|
無法有法空,當學般若波羅蜜」。
|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