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智度論釋四念處品第十九(卷四十八)
|
|
龍樹菩薩造
|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
【經】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
|
四念處。何等四?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內身中
|
循身觀,亦無身覺,以不可得故。 「外身中、內外
|
身中循身觀,亦無身覺,以不可得故。勤精進
|
一心,除世間貪憂。 「內受、內心、內法,外受、外心、
|
外法,內外受、內外心、內外法,循法觀,亦無法
|
覺,以不可得故。勤精進一心,除世間貪憂。 「須
|
菩提!菩薩摩訶薩,云何內身中循身觀? 「須菩
|
提!若菩薩摩訶薩,行時知行,住時知住,坐時
|
知坐,臥時知臥,如身所行,如是知。須菩提!
|
菩薩摩訶薩如是內身中循身觀,勤精進一
|
心,除世間貪憂,以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
|
菩薩摩訶薩,若來若去,視瞻一心,屈申俯仰,
|
服僧伽梨,執持衣缽,飲食、臥息、坐立、睡覺、語
|
默,入禪、出禪,亦常一心。如是,須菩提!菩薩摩
|
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內身中循身觀,以不可
|
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內身中循身
|
觀時,一心念:入息時知入息,出息時知出息;
|
入息長時知入息長,出息長時知出息長;入
|
息短時知入息短,出息短時知出息短。譬如
|
旋師,若旋師弟子,繩長知長,繩短知短。 「菩
|
薩摩訶薩,亦如是一心念:入息時知入息,出
|
息時知出息;入息長時知入息長,出息長時
|
知出息長;入息短時知入息短,出息短時知
|
出息短。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內身中循
|
身觀,勤精進一心,除世間貪憂,以不可得故。
|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觀身四大,作是念:
|
身中有地大、水大、火大、風大。譬如屠牛師,若
|
屠牛弟子,以刀殺牛,分作四分,作四分已,
|
若立若坐,觀此四分。 「菩薩摩訶薩亦如是,行
|
般若波羅蜜時,種種觀身四大:地大、水大、
|
火大、風大。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內身中
|
循身觀,以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
|
訶薩觀內身,從足至頂,周匝薄皮,種種不淨,
|
充滿身中。作是念:身中有髮、毛、爪、齒,薄皮、
|
厚皮,筋、肉、骨、髓,脾、腎、心、肝、肺
|
,小腸、大腸,胃、胞
|
屎、尿,垢、汗、目、淚、涕,唾、膿、血,
|
黃、白痰、陰,肪、
|
腦、膜。譬如田夫倉中,隔盛雜穀,種種充滿,稻
|
麻、黍粟、豆麥。明眼之人,開倉即知是麻、是黍、
|
是稻、是粟、是麥、是豆,分別悉知。菩薩摩訶薩
|
亦如是觀是身,從足至頂,周匝薄皮,種種不
|
淨,充滿身中,髮毛、爪齒,乃至腦、膜。 「如是,須
|
菩提!菩薩摩訶薩觀內身,勤精進一心,除世
|
間貪憂,以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
|
薩,若見棄死人身,一日、二日,至于五日,脹、青
|
瘀,膿汁流出;自念:『我身亦如是相、如是法,未
|
脫此法。』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內身中循
|
身觀,勤精進一心,除世間貪憂,以不可得故。
|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若見棄死人身,若
|
六日,若七日,烏鴟雕鷲,豺狼狐狗,如是等種種
|
禽獸,裂食之;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
|
未脫此法。』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內身中
|
循身觀,勤精進一心,除世間貪憂,以不可得
|
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若見棄死人身,
|
禽獸食已,不淨爛臭;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
|
法,未脫此法』,乃至除世間貪憂。 「復次,須菩提!
|
菩薩摩訶薩,若見棄死人身,骨鎖血肉塗
|
染,筋骨相連;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脫
|
此法』,乃至除世間貪憂。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
|
訶薩,若見棄死人身,骨瑣血肉已離,筋骨相
|
連;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脫此法』,乃至
|
除世間貪憂。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若見
|
棄死人身,骨瑣已散在地;自念:『我身如是相、
|
如是法,未脫此法。』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
|
觀內身,乃至除世間貪憂。 「復次,須菩提!菩薩
|
摩訶薩,若見棄死人身,骨散在地,腳骨異處,
|
膞骨、髀骨,腰骨、肋骨,脊骨、手骨,項骨、髑髏,
|
各各異處;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脫此
|
法。』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觀內身,乃至除
|
世間貪憂。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見是棄
|
死人骨在地,歲久風吹日曝,色白如貝;自念:『我
|
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脫此法。』 「如是,須菩提!菩
|
薩摩訶薩觀內身,乃至除世間貪憂,以不可
|
得故。」 【論】 問曰: 四念處中有種種觀,何以
|
但說十二種觀——所謂若內、若外、若內外? 復次,
|
何等是內?何等是外?內外觀已,何以復別說
|
內外? 復次,四念處中,一念處是內,內法中攝,
|
所謂心;二念處是外,外法中攝,所謂受與
|
法;一念處是內外,內外法中攝,所謂身。 何
|
以說四法都是內、都是外、都是內外? 何以
|
不但言「觀身」,而言「循身觀」? 云何觀身而不
|
生身覺? 何以言「勤精進一心」?三十七品皆
|
應言「一心」,何以但此中言「一心」? 此中若修
|
行四念處時,一切五蓋應除,何以獨言「除
|
貪」?世間喜亦能妨道,何以但言「除憂」? 觀身
|
法種種門:無常、苦、空、無我等,今何以但言「不
|
淨」? 若但觀不淨,何以復念身四威儀等?此
|
事易知,何足問! 答曰: 是十二種觀,行者從
|
此得定心。先來三種邪行,若內、若外、若內
|
外;破三種邪行,是故有三種正行。 有人著
|
內情多,著外情少,如人為身故,能捨妻子、
|
親屬、寶物;有人著外情多,著內情少,如人
|
貪財喪身,為欲沒命;有人著內外情多,
|
是故說三種正行。 復次,自身名內身,他身
|
名外身;九受入名為內身,九不受入名為
|
外身;眼等五情名為內身,色等五塵名為外
|
身;如是等分別內、外。 行者先以不淨、無常
|
苦、空、無我等智慧觀內身,不得是身好相:
|
若淨相,若常相,若樂,若我,若實。內既不得,復
|
觀外身,求淨、常、我、樂、實亦不可得。若不得
|
便生疑:「我觀內時,於外或錯;觀外時,於內
|
或錯。」今內外一時俱觀,亦不可得。 是時心得
|
正定,知是身不淨、無常、苦、空、無我,如病、如
|
癰、如瘡,九孔流穢,是為行廁;不久破壞、
|
離散、盡滅、死相;常有飢渴、寒熱,鞭杖、繫閉,
|
罵詈、毀呰,老病等,諸苦常圍遶,不得自在。
|
內空無主,亦無知者、見者,作者、受者,但空
|
諸法因緣和合而有,自生自滅,無所繫屬,猶
|
如草木,是故內外俱觀。 餘內、外義,如十八空
|
中說。 「循身觀」者,尋隨觀察,知其不淨,衰老病
|
死,爛壞臭處、骨節腐敗、摩滅歸土。如我此
|
身,覆以薄皮,令人狂惑,憂畏萬端;以是
|
故,如身相內外隨逐,本末觀察。又如佛說
|
循身觀法。 「不生身覺者」,不取身一異相而
|
生戲論。眾生於是身中起種種覺:有生淨
|
覺,有生不淨覺;有生瞋覺,念他過罪;
|
有人觀此身:「身為何法?諸身分邊為一、為
|
異?」不生如是種種覺,所以者何?無所利
|
益,妨涅槃道故。 復次,餘凡夫、聲聞人取身
|
相能觀身;菩薩不取身相而能觀身。 「勤精
|
進一心」者,餘世事巧便,從無始世界來,常習
|
常作。如離別常人易,離別知識難;離別
|
知識易,離別父子難;離別父子易,自離
|
其身難;自離其身易,離其心者難。自不一
|
心勤精進,此不可得!譬如攢燧求火,一
|
心勤著,不休不息,乃可得火,是故說「一心
|
勤精進」。 「除世間貪憂」者,貪除則五蓋盡去;猶
|
如破竹,初節既破,餘節皆去。復次,行者遠
|
離五欲,出家學道,既捨世樂,未得定樂;或
|
時心生憂念,如魚樂水。心相如是,常求
|
樂事,還念本所欲。行者多生是二心,是故
|
佛說「當除貪、憂」。說「貪」,即是說世間喜,以
|
相應故。 初觀不淨者,人身不淨,薄皮覆故,
|
先生淨相,後生餘倒;以是故,初說不淨觀。
|
復次,眾生多著貪欲,取淨相;瞋恚、邪見不
|
爾故,是以先治貪欲,觀不淨。 念身四威儀
|
等者,先欲破身賊,得一心人,所為之事皆
|
能成辦。 以是故先尋繹其身所為、所行,來
|
去、臥覺、坐禪觀身所作,常一心安詳,不錯
|
不亂。作如是觀察,以不淨,三昧易得。 身
|
雖安詳,內有種種惡覺觀,破亂其心;以是
|
故,說安那波那十六分以防覺觀。安那般
|
那義,如先說。 身既安詳,心無錯亂,然後
|
行不淨觀,安隱牢固。若先行不淨觀,狂心
|
錯亂故,不淨反作淨相。 佛法中,此二法名甘
|
露初門。 不淨觀者,所謂菩薩摩訶薩觀身如
|
草木瓦石無異。 是身外四大變為飲食,充
|
實內身:堅者是地,濕者是水,熱者是火,動者
|
是風;是四事入內即是身。是四分中,各各無
|
我、無我所,隨逐自相,不隨人意。苦、空等亦
|
如是說。 「若坐、若立」者,臥則懈怠,身不動故,
|
心亦不動;行則心亂,身不靜故,心亦不靜。
|
欲以眼見事況所不見,故說譬喻:「牛」即
|
是行者身,「屠兒」即是行者,「刀」是利智慧,「奪牛
|
命」即是破身一相,「四分」即是四大。屠者觀
|
牛四分,更無別牛,亦非是牛。行者觀身四
|
大亦如是。是四大不名為身,所以者何?此
|
四、身一故。又四大是總相,身是別相。若外四
|
大,不名為身,入身中,假名為身。我不在
|
四大中,四大不在我中;我去四大遠,但
|
以顛倒妄計為身。用是散空智慧,分別四
|
大及造色,然後入三念處,得入道。 又此身
|
從足至髮,從髮至足,周匝薄皮;反覆思惟,
|
無一淨處。髮毛等乃至腦膜,略說則三十
|
六,廣說則眾多。穀倉是身,農夫是行者,田
|
種穀,是行者身業因緣。結實入倉,是行者
|
因緣熟得身。稻麻、黍粟等,是身中種種不
|
淨。農夫開倉,即知麻黍、麥豆種種別異,是
|
行者不淨觀,以慧眼開見是身倉,知此
|
身中不淨充滿,必當敗壞,若他來害,若當
|
自死。此身中但有屎尿不淨、種種惡露等。 已
|
觀內身不淨,今觀外身敗壞;是故說二種
|
不淨:一者、已壞,二者、未壞。 先觀己身未壞
|
有識,若結使薄,利根人即生患厭;鈍根結厚
|
者,觀死人已壞,可畏可惡。 若死一日至五
|
日,親里猶尚守護;是時禽獸未食,青瘀、
|
脹,膿血流出,腹脹破裂,五藏爛壞,屎尿臭
|
處,甚可惡厭。行者心念:「此色先好,行來、言
|
語,妖蠱姿則,惑亂人情,淫者愛著;今者觀
|
之,好色安在?如佛所說,真是幻法,但誑無
|
智之眼!」今此實事露現,行者即念:「我身與彼,
|
等無有異;未脫此法,云何自著著彼!又
|
亦何為自重輕他!」如是觀已,心則調伏,可
|
以求道,能除世間貪憂。 又復思惟:此屍初
|
死之時,鳥獸見之,謂非死人,不敢來近;以
|
是故說過六七日,親戚既去,烏鷲、野干之
|
屬,競來食之,皮肉既盡,日日變異;以是故
|
說「但有骨人」。 見其如此,更生厭心,念言:「是
|
心肝皮肉,實無有我,但因是身合集罪福
|
因緣,受苦無量!」即復自念:「我身不久,會當
|
如是,未離此法。」或時行者,見骨人在地,
|
雨水澆浸,日曝風吹,但有白骨;或見久骨
|
筋斷節解,分散異處,其色如鴿;或腐朽爛壞,
|
與土同色。 初觀三十六物,死屍脹,一日
|
至五日,是不淨觀;鳥獸來食,乃至與土同
|
色,是無常觀;是中求我,我所不可得,如先
|
說因緣生,不自在故,是非我觀;觀身相如
|
此,無一可樂;若有著者,則生憂苦,是名苦
|
觀。 以四聖行觀外身,自知己身亦復如
|
是,然後內外俱觀。 若心散亂,當念老、病、死
|
三惡道苦,身命無常,佛法欲滅;如是等鞭心
|
令伏,還繫不淨觀中,是名勤精進。一心勤
|
精進故,能除貪、憂。貪、憂二賊,劫我法寶,行者
|
作是念:「是身無常,不淨可惡;如此眾生,何
|
故貪著此身,起種種罪因緣?」如是思惟已,
|
知是身中有五情,外有五欲,和合故生世
|
間顛倒樂!人心求樂,初無住時。當觀此樂,
|
為實為虛?身為堅固,猶尚散滅,何況此樂!
|
此樂亦無住處,未來未有,過去已滅,現在
|
不住,念念皆滅;以遮苦故名樂,無有實
|
樂!譬如飲食,除飢渴苦故,暫以為樂,過度
|
則復生苦,如先破樂中說。則知世間樂,皆
|
從苦因緣生,亦能生苦果,誑人須臾,後苦
|
無量。譬如美食雜毒,食雖香美,毒則害
|
人,世間樂亦如是。 婬欲煩惱等毒故,奪智
|
慧命,心則狂惑,捨利取衰,誰受此樂?唯
|
有心識。諦觀此心念念生滅,相續有故,可
|
得取相,譬如水波燈焰。受苦心非樂心,受
|
樂心非苦心,受不苦不樂心非苦樂心,時相
|
各異,以是故心無常。 無常故不自在,不自在
|
故無我。想、思、憶念等亦如是。 餘三念處,內外
|
相如先說。 行是四聖行,破四顛倒,破四顛
|
倒故開實相門,開實相門已,愧本所習;譬
|
人夜食不淨,他了知非,羞愧其事。 觀是
|
四法,不淨、無常等,是名苦諦;是苦因愛等
|
諸煩惱,是集諦;愛等諸煩惱斷,是滅諦;斷
|
愛等諸煩惱方便,是道諦。 如是觀四諦,信
|
涅槃道,心住快樂,似如無漏,是名煖法。
|
如人攢火,並有煖氣,必望得火。 信此
|
法已,心愛樂佛是法,如佛所說,如服好
|
藥差病,知師為妙。諸服藥病差者,人中第
|
一,是則信僧——如是信三寶。煖法增進,罪福
|
停等故,名為頂法。如人上山至頂,兩邊
|
道里俱等。從頂至忍,乃至阿羅漢,是一邊
|
道;從煖至頂是一邊道。 聲聞法中觀四念
|
處,所得果報如是。 菩薩法者,於是觀中不
|
忘本願,不捨大悲,先用不可得空,調伏
|
心地。住是地中,雖有煩惱,心常不墮;如
|
人雖未殺賊,繫閉一處。 菩薩頂法,如先法
|
位中說。 忍法、世間第一法,則是菩薩柔順法
|
忍。 須陀洹道,乃至阿羅漢、辟支佛道,即是菩
|
薩無生法忍。如佛後品自說:「須陀洹若智、
|
若果,皆是菩薩無生法忍。」 四正勤、四如意足,
|
雖各各別,位皆在四念處中。 慧多故,名「四
|
念處」;精進多故,名「四正勤」;定多故,名「四如意
|
足」。 問曰: 若爾者,何以不說「智處」而說「念
|
處」? 答曰: 初習行時,未及有智;念為初門,常
|
念其事,是智慧隨念故,以「念」為名。 四念處
|
實體是智慧;所以者何?觀內外身,即是智
|
慧。念持智慧在緣中,不令散亂,故名念
|
處。 與九十六種邪行求道相違,故名「正勤」。
|
諸外道等捨五欲自苦身,不能捨惡不善,
|
不能集諸善法。佛有兩種斷惡不善法,已
|
來者除卻,未來者防使不生。善法亦有二
|
種: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令增長,是名
|
「正勤」。 智慧火得正勤風,無所不燒。正勤若
|
過,心則散亂,智火微弱;如火得風,過者或滅
|
或微,不能燒照。是故須定以制過精進風,
|
則可得定。定有四種:欲定、精進定、心定、思
|
惟定。制四念處中過智慧,是時定慧道得
|
精進故,所欲如意;後得如意事辦故,名「如
|
意足」。「足」者,名如意因緣,亦名「分」。 是十二
|
法,鈍根人中名為「根」,如樹有根未有力;若
|
利根人中名為「力」,是事了了,能疾有所辦,
|
如利刀截物故名有力。事未辦故名為
|
「道」;事辦,思惟修行,故名為「覺」。 三十七品論
|
議,如先說。 問曰: 若菩薩修此三十七品,云
|
何不取涅槃? 答曰: 本願牢故,大悲心深入
|
故,了了知諸法實相故,十方諸佛護念故。
|
如《經》說:「菩薩到七住地,外觀諸法空,內
|
觀無我;如人夢中縛筏渡河,中流而覺。作
|
是念:我空自疲苦,無河無筏,我何所渡?菩
|
薩爾時亦如是,心則悔厭,我何所度?何所
|
滅?且欲自滅倒心。 「是時,十方佛伸手摩頭:
|
善哉!佛子!莫生悔心,念汝本願!汝雖知此,
|
眾生未悟,汝當以此空法教化眾生!汝所
|
得者,始是一門,諸佛無量身、無量音聲、無量
|
法門、一切智慧等,汝皆未得。汝觀諸法空
|
故,著是涅槃,諸法空中無有滅處,無有
|
著處;若實有滅,汝先來已滅。汝未具足六
|
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汝當具足此法,
|
坐於道場,如諸佛法。」 復次,三三昧、十一智、三
|
無漏根、覺觀三昧、十念、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
|
定、八背捨、九次第定,如先說。 復次,佛十力、四
|
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如初品中說。
|
是諸法後皆用無所得故。以般若波羅蜜畢
|
竟空和合故,名「除世間貪憂,以不可得故」。
|
【經】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見是棄死人骨
|
在地,歲久其色如鴿,腐朽爛壞,與土共合,
|
自念:我身如是法、如是相,未脫此法。如是,須
|
菩提!菩薩摩訶薩內身中循身觀,勤精進
|
一心,除世間貪憂,以不可得故。 「外身、內外身,
|
亦如是。 「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亦應如是廣
|
說。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 「復次,須
|
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四正勤。何等
|
四?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未生諸惡不善法為
|
不生故,欲生勤精進攝心行道;已生諸惡不
|
善法為斷故,欲生勤精進攝心行道;未生
|
諸善法為生故,欲生勤精進攝心行道;已生
|
諸善法為住不失修滿增廣故,欲生勤精進
|
攝心行道;以不可得故。須菩提!是名菩薩摩
|
訶薩摩訶衍。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
|
衍,所謂四如意分。何等四? 「欲定斷行成就,修
|
如意分;心定斷行成就,修如意分;精進定斷
|
行成就,修如意分;思惟定斷行成就,修如意
|
分;以不可得故。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摩
|
訶衍。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
|
五根。何等五? 「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
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以不可得故。 「復次,須
|
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五力。何等五?
|
「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是名菩薩摩訶
|
薩摩訶衍,以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
|
訶薩摩訶衍,所謂七覺分。何等七? 「菩薩摩訶
|
薩修念覺分,依離、依無染、向涅槃;擇法覺分、
|
精進覺分、喜覺分、除覺分、定覺分、捨覺分,依
|
離、依無染、向涅槃;以不可得故,是名菩薩
|
摩訶薩摩訶衍。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
|
訶衍,所謂八聖道分。何等八? 「正見、正思惟、正
|
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名菩薩摩
|
訶薩摩訶衍,以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
|
摩訶薩摩訶衍,所謂三三昧。何等三? 「空、無相、
|
無作三昧。 「空三昧,名諸法自相空,是為空
|
解脫門;無相,名壞諸法相,不憶不念,是為無
|
相解脫門;無作,名諸法中不作願,是為無作
|
解脫門;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以不可得
|
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苦
|
智、集智、滅智、道智、盡智、無生智、法智
|
、比智、世智、
|
他心智、如實智。 「云何名苦智?知苦不生,是
|
名苦智。 「云何名集智?知集應斷,是名集智。
|
「云何名滅智?知苦滅,是名滅智。 「云何名道智?
|
知八聖道分,是名道智。 「云何名盡智?知諸
|
婬怒癡盡,是名盡智。 「云何名無生智?知諸
|
有中無生,是名無生智。 「云何名法智?知五眾
|
本事分別知無,是名法智。 「云何名比智?知
|
眼無常,乃至意觸因緣生受無常,是名比智。
|
「云何名世智?知因緣名字,是名世智。 「云何名
|
他心智?知他眾生心,是名他心智。 「云何名
|
如實智?知諸佛一切種智,是名如實智。 「須
|
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以不可得故。
|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三根:
|
未知欲知根、知根、知者根。 「云何名未知欲知
|
根? 「諸學人未得果,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
|
根,是名未知欲知根。 「云何名知根? 「諸學人得
|
果,信根乃至慧根,是名知根。 「云何名知者
|
根? 「諸無學人,若阿羅漢,若辟支佛,諸佛,信根
|
乃至慧根,是名知者根。 「須菩提!是名菩薩摩
|
訶薩摩訶衍,以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
|
摩訶薩摩訶衍,所謂三三昧。何等三? 「有覺有
|
觀三昧,無覺有觀三昧,無覺無觀三昧。 「云
|
何名有覺有觀三昧? 「離諸欲,離惡不善法,
|
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是名有覺有觀
|
三昧。 「云何名無覺有觀三昧? 「初禪二禪中
|
間,是名無覺有觀三昧。 「云何名無覺無觀三
|
昧? 「從二禪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定,是名無覺
|
無觀三昧。 「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以不可
|
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
|
十念。何等十? 「念佛、念法、念僧、念戒
|
、念捨、念天、
|
念滅念出入息、念身、念死。 「須菩提!是名菩
|
薩摩訶薩摩訶衍,以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
|
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四禪、四無量心、
|
四無色定、八背捨、九次第定。須菩提!是名菩
|
薩摩訶薩摩訶衍,以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
|
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佛十力。何等十? 「佛
|
如實知一切法是處不是處相,一力也。 「如實
|
知他眾生過去、未來、現在諸業、諸受法,知造
|
業處,知因緣、知報,二力也。 「如實知諸禪、解脫、
|
三昧、定,垢、淨分別相,三力也。 「如實知他眾生
|
諸根上下相,四力也。 「如實知他眾生種種欲
|
解,五力也。 「如實知世間種種無數性,六力也。
|
「如實知一切至處道,七力也。 「知種種宿命,有
|
相、有因緣,一世、二世乃至百千世,劫初劫
|
盡,我在彼眾生中生:如是姓,如是名,如是飲
|
食、苦樂,壽命長短;彼中死、是間生,是間死、還
|
生是間,此間生姓名、飲食、苦樂、壽命長短亦
|
如是,八力也。 「佛天眼淨,過諸天眼,見眾生
|
死時生時,端正醜陋,若大若小,若墮惡道
|
若墮善道;如是業因緣受報:是諸眾生惡身
|
業成就,惡口業成就,惡意業成就,謗毀聖人,
|
受邪見業因緣故,身壞死時入惡道,生地獄
|
中;是諸眾生善身業成就,善口業成就,善意
|
業成就,不謗毀聖人,受正見業因緣故,身
|
就壞時入善道,生天上,九力也。 「佛如實知諸
|
漏盡故,無漏心解脫,無漏慧解脫;現在法中
|
自證知入是法,所謂我生已盡,梵行已作,從
|
今世不復見後世,十力也。 「須菩提!是名菩
|
薩摩訶薩摩訶衍,以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
|
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四無所畏。何等四?
|
「佛作誠言:我是一切正智人,若有沙門、婆羅
|
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眾,如實難言:是法
|
不知,乃至不見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隱,
|
得無所畏,安住聖主處,在大眾中師子吼,能
|
轉梵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
|
餘眾,實不能轉,一無畏也。 「佛作誠言:我一切
|
漏盡,若有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
|
餘眾,如實難言:是漏不盡,乃至不見是微畏
|
相。以是故,我得安隱,得無所畏,安住聖主處,
|
在大眾中師子吼,能轉梵輪,諸沙門、婆羅門,
|
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眾,實不能轉,二無畏
|
也。 「佛作誠言:我說障法,若有沙門、婆羅門,若
|
天、若魔、若梵、若復餘眾,如實難言:受是法不
|
障道,乃至不見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隱,
|
得無所畏,安住聖主處,在大眾中師子吼,能
|
轉梵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
|
眾,實不能轉,三無畏也。 「佛作誠言:我所說聖
|
道,能出世間,隨是行能盡苦,若有沙門、婆羅
|
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眾,如實難言:行是
|
道不能出世間,不能盡苦,乃至不見是微畏
|
相。以是故,我得安隱,得無所畏,安住聖主
|
處,在大眾中師子吼,能轉梵輪,諸沙門、婆羅
|
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眾,實不能轉,四無
|
畏也。 「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以不
|
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
|
謂四無礙智。何等四? 「義無礙、法無礙、辭無礙、
|
樂說無礙。 「義無礙者,知諸法實相義。 「法無
|
礙者,知諸法名。 「辭無礙者,言辭中無礙。 「樂
|
說無礙者,審諦言無盡。 「須菩提!是名菩薩摩
|
訶薩摩訶衍,以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
|
摩訶薩摩訶衍,所謂十八不共法。何等十八?
|
「一、諸佛身無失,二、口無失,三、念無失,四、無異
|
想,五、無不定心,六、無不知已捨心,七、欲無
|
減,八、精進無減,九念無減,十、慧無減,十一、解
|
脫無減,十二、解脫知見無減,十三、一切身業
|
隨智慧行,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十五、一
|
切意業隨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見過去世無
|
礙無障,十七、智慧知見未來世無礙無障,十
|
八、智慧知見現在世無礙無障。 「須菩提!是名
|
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以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
|
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字等、語等諸字
|
入門。何等為字等、語等諸字入門? 「阿字門,一
|
切法初不生故。 「羅字門,一切法離垢故。 「波字
|
門,一切法第一義故。 「遮字門,一切法終不可
|
得故,諸法不終不生故。 「那字門,諸法離名,性
|
相不得不失故。 「邏字門,諸法度世間故,亦愛
|
枝因緣滅故。 「陀字門,諸法善心生故,亦施
|
相故。 「婆字門,諸法婆字離故。 「荼字門,諸法荼
|
字淨故。 「沙字門,諸法六自在王性清淨故。 「和
|
字門,入諸法語言道斷故。 「多字門,入諸法如
|
相不動故。 「夜字門,入諸法如實不生故。 「吒字
|
門,入諸法制伏不可得故。 「迦字門,入諸法作者
|
不可得故。 「婆字門,入諸法時不可得故,諸法
|
時來轉故。 「磨字門,入諸法我所不可得故。
|
「伽字門,入諸法去者不可得故。 「他字門,入諸
|
法處不可得故。 「闍字門,入諸法生不可得故。
|
「簸字門,入諸法簸字不可得故。 「馱字門,入諸
|
法性不可得故。 「賒字門,入諸法定不可得故。
|
「呿字門,入諸法虛空不可得故。 「叉字門,入諸
|
法盡不可得故。 「哆字門,入諸法有不可得故。
|
「若字門,入諸法智不可得故。 「拖字門,入諸法
|
拖字不可得故。 「婆字門,入諸法破壞不可得
|
故。 「車字門,入諸法欲不可得故,如影五眾亦
|
不可得故。 「魔字門,入諸法魔字不可得故。 「火
|
字門,入諸法喚不可得故。 「蹉字門,入諸法
|
蹉字不可得故。 「伽字門,入諸法厚不可得
|
故。 「字門,入諸法處不可得故。 「拏字門,入諸
|
法不來不去,不立不坐不臥故。 「頗字門,入諸
|
法邊不可得故。 「歌字門,入諸法聚不可得故。
|
「醝字門,入諸法醝字不可得故。 「遮字門,入諸
|
法行不可得故。 「字門,入諸法軀不可得
|
故。 「荼字門,入諸法邊竟處不可得故,不終
|
不生故。 「過荼無字可得,何以故?更無字故。
|
「諸字無礙無名,亦不滅,亦不可說,不可示,
|
不可見,不可書。須菩提!當知一切諸法如虛
|
空! 「須菩提!是名陀羅尼門,所謂阿字義。若菩
|
薩摩訶薩,是諸字門印,阿字印,若聞、若受,
|
若誦、若讀、若持,若為他說,如是知,當得二十
|
功德。何等二十? 「得強識念,得慚愧,得堅固
|
心,得經旨趣,得智慧,得樂說無礙,易得諸
|
陀羅尼門,得無疑悔心,得聞善不喜、聞惡不
|
怒,得不高不下住心得無增減,得善巧知眾
|
生語,得巧分別五眾、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
|
緣、四緣、四諦,得巧分別眾生諸根利鈍,得巧
|
知他心,得巧分別日月歲節,得巧分別天耳
|
通,得巧分別宿命通,得巧分別生死通,得能
|
巧說是處非處,得巧知往來坐起等身威儀。
|
「須菩提!是陀羅尼門、阿字門等,是名菩薩
|
摩訶薩摩訶衍。」
|
【論】 釋曰: 「字等、語等」者,是陀羅尼,於諸字平
|
等,無有愛憎。又此諸字因緣未會時亦無,
|
終歸亦無,現在亦無所有,但住吾我心中,
|
憶想分別覺觀心說;是散亂心說,不見實
|
事,如風動水則無所見。「等」者,與畢竟空、涅
|
槃同等。菩薩以此陀羅尼,於一切諸法通
|
達無礙,是名「字等、語等」。 問曰: 若略說則五百
|
陀羅尼門,若廣說則無量陀羅尼門,今何以
|
說是字等陀羅尼,名為諸陀羅尼門? 答曰: 先
|
說一大者,則知餘者皆說。此是諸陀羅尼初
|
門,說初,餘亦說。 復次,諸陀羅尼法,皆從分
|
別字語生,四十二字是一切字根本。 因字有
|
語,因語有名,因名有義;菩薩若聞字,因字
|
乃至能了其義。是字,初阿,後荼,中有四十。
|
得是字陀羅尼菩薩。 若一切語中聞阿字,
|
即時隨義,所謂一切法從初來不生相。阿
|
提,秦言初;阿耨波陀,秦言不生。 若聞羅字,
|
即隨義知一切法離垢相。羅闍,秦言垢。 若
|
聞波字,即時知一切法入第一義中。波羅
|
木陀,秦言第一義。 若聞遮字,即時知一切
|
諸行皆非行。遮梨夜,秦言行。 若聞那字,即
|
知一切法不得不失,不來不去。那,秦言不。 若
|
聞邏字,即知一切法離輕重相。邏求,秦
|
言輕。 若聞陀字,即知一切法善相。陀摩,秦
|
言善。 若聞婆字,即知一切法無縛無解。婆
|
陀,秦言縛。 若聞荼字,即知諸法不熱相。南
|
天竺荼闍他,秦言不熱。 若聞沙字,即知人
|
身六種相。沙,秦言六。 若聞和字,即知一切
|
諸法離語言相。和(于波反)波他,秦言語言。 若
|
聞多字,即知諸法在如中不動。多他,秦言
|
如。 若聞夜字,即知諸法入實相中,不生不
|
滅。夜他跋,秦言實。 若聞吒字,即知一切法
|
無障礙相。吒婆,秦言障礙。 若聞迦字,即知
|
諸法中無有作者。迦羅迦,秦言作者。 若聞
|
婆字,即知一切法一切種不可得。薩婆,秦
|
言一切。 若聞摩字,即知一切法離我所。
|
魔迦羅,秦言我所。 若聞伽字,即知一切法
|
底不可得。伽陀,秦言底。 若聞陀字,即知四
|
句如去不可得。多陀阿伽陀,秦言如去。 若
|
聞闍(社音)字,即知諸法生老不可得。闍提闍
|
羅,秦言生老。 若聞濕波字,即知一切法不
|
可得,如濕波字不可得。濕簸字無義,故不
|
釋。 若聞馱字,即知一切法中法性不可得。馱
|
摩,秦言法。 若聞賒字,即知諸法寂滅相。賒
|
多(都餓反),秦言寂滅。 若聞呿字,即知一切法
|
虛空不可得。呿伽,秦言虛空。 若聞叉字,即
|
知一切法盡不可得。叉耶,秦言盡。 若聞哆
|
字,即知諸法邊不可得,阿利迦哆度求
|
那,秦言是事邊得何利。 若聞若字,即知一
|
切法中無智相。若那,秦言智。 若聞他字,即
|
知一切法義不可得。阿他,秦言義。 若聞
|
婆字,即知一切法不可破相。婆伽,秦言
|
破。 若聞車字,即知一切法無所去。伽車提,
|
秦言去。 若聞濕麼字,即知諸法牢堅如金
|
剛石。阿濕麼,秦言石。 若聞火字,即知一切
|
法無音聲相。火夜,秦言喚來。 若聞蹉字,
|
即知一切法無慳無施相。末蹉羅,秦言慳。
|
若聞伽字,即知諸法不厚不薄。伽那,秦言
|
厚。 若聞他(土荼反)字,即知諸法無住處。南天
|
竺他那,秦言處。 若聞拏字,即知一切法及
|
眾生,不來不去,不坐不臥,不立不起,眾生空、
|
法空故。南天竺拏,秦言不。 若聞頗字,即知
|
一切法因果空故。頗羅,秦言果。 若聞歌字,
|
即知一切法五眾不可得。歌大,秦言眾。 若
|
聞醝字,即知醝字空,諸法亦爾。 若聞遮字,
|
即知一切法不動相。遮羅地,秦言動。 若聞
|
吒字,即知一切法此彼岸不可得。吒羅,
|
秦言岸。 若聞茶字,即知一切法必不可得。
|
波茶,秦言必。 茶外更無字;若更有者,是四
|
十二字枝派。 是字常在世間,相似相續故、
|
入一切語故「無礙」。如國國不同,無一定名,
|
故言「無名」。聞已便盡,故言「滅」。諸法入法性,
|
皆不可得,而況字可說!諸法無憶想分別
|
故「不可示」。先意業分別故有口業,口業因緣
|
故,身業作字。字是色法,或眼見,或耳聞,眾
|
生強作名字,無因緣,以是故「不可見」、「不可
|
書」。諸法常空,「如虛空相」,何況字說已便滅!
|
是文字陀羅尼,是諸陀羅尼門。 問曰: 知是陀
|
羅尼門因緣者,應得無量無邊功德,何以
|
但說二十? 答曰: 佛亦能說諸餘無量無邊
|
功德,但以廢說般若波羅蜜故,但略說二
|
十。 「得強識念」者,菩薩得是陀羅尼,常觀諸
|
字相,修習憶念故,得強識念。 「得慚愧」者,集
|
諸善法,厭諸惡法故,生大慚愧。 「心得堅固」
|
者,集諸福德、智慧故,心得堅固如金剛,
|
乃至阿鼻地獄事,尚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
|
菩提,何況餘苦! 「得經旨趣」者,知佛五種方
|
便說法故,名為得經旨趣:一者、知作種種
|
門說法;二者、知為何事故說;三者、知以
|
方便故說;四者、知示理趣故說;五者、知以
|
大悲心故說。 「得智慧」者,菩薩因是陀羅尼,
|
分別破散諸字,言語亦空,言語空故名亦空,
|
名空故義亦空,得畢竟空,即是般若波羅蜜。
|
「智慧樂說」者,既得如是畢竟清淨無礙智
|
慧,以本願、大悲心,度眾生故樂說易。 「得陀
|
羅尼」者,譬如破竹,初節既破,餘者皆易;菩
|
薩亦如是,得是文字陀羅尼,諸陀羅尼自然
|
而得。 「無疑悔心」者,入諸法實相中,雖未得
|
一切智慧,於一切深法中,無疑無悔。 「聞善
|
不喜、聞惡不瞋」者,各各分別諸字,無讚
|
歎,無毀呰故,聞善不喜,聞惡不瞋。 「不
|
高不下」者,憎愛斷故。 「善巧知眾生語」者,得
|
解一切眾生言語三昧故。 「巧分別五眾、十二
|
入、十八界,十二因緣、四緣、四諦」者,五眾等義
|
如先說。 「巧分別眾生諸根利鈍」,「知他心」,「天
|
耳」,「宿命」,「巧說是處非處」者,如
|
十力中說。 「巧
|
知往來坐起等」者,如〈阿鞞跋致品〉中所
|
說。 「日月歲節」者,日名從旦至旦,初分、中分、
|
後分,夜亦三分。一日一夜有三十時:春、秋分
|
時,十五時屬晝,十五時屬夜,餘時增減。五
|
月至,晝十八時,夜十二時;十一月至,夜十八
|
時,晝十二時。一月或三十日,或三十日半,或
|
二十九日,或二十七日半。 有四種月:一者、
|
日月,二者、世間月,三者、月月,四者、星宿月。
|
日月者,三十日半;世間月者,三十日;月月
|
者,二十九日加六十二分之三十;星宿月者,
|
二十七日,加六十七分之二十一。 閏月者,從
|
日月、世間月二事中出,是名十三月。或十二
|
月,或十三月,名一歲。 是歲三百六十六日,周
|
而復始。菩薩知日中分時,前分已過,後分未
|
生,中分中無住處,無相可取,日分空無
|
所有。到三十日時,二十九日已滅,云何和
|
合成月?月無故,云何和合而為歲?以是故,
|
佛言:「世間法如幻、如夢,但是誑心法。」菩薩
|
能知世間日、月、歲和合,能知破散無所有,是
|
名「巧分別」。 如是等種種分別,是名「菩薩摩
|
訶薩摩訶衍」。
|
大智度論卷第四十八(釋第十九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