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第二十
|
一(別錄之二)
|
|
西京西明寺沙門圓照撰
|
有譯有本錄中菩薩三藏錄之二 (大乘經重單合譯中)
|
華嚴部 (華嚴本部及眷屬經皆纂於此總
|
四十部二百四十八卷)二十四帙
|
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或五十卷六帙)
|
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等譯大本初譯
|
右此經總七處八會合三十四品會列如左。
|
第一寂滅道場會 合二品四卷
|
第二普光法堂會 合六品三卷
|
第三忉利天宮會 合六品三卷
|
第四夜摩天宮會 合四品三卷
|
第五兜率天宮會 合三品十卷
|
第六他化天宮會 合十一品十三卷(新經開為二會)
|
第七普光法堂重會 一品七卷
|
第八給孤獨園會 一品十六卷
|
大方廣佛花嚴經八十卷 八帙
|
大唐天后代于闐三藏實叉難陀等譯 新
|
編入錄 大本再譯
|
右二經同本異譯其部譯經總七處九會合
|
三十九品會列如左。
|
第一會菩提場中說 合六品十一卷
|
第二會普光明殿說 合六品四卷
|
第三會忉利天宮說 合六品三卷
|
第四會夜摩天宮說 合四品三卷
|
第五會兜率天宮說 合三品十二卷
|
第六會他化自在天宮說 合一品六卷
|
第七重會普光明殿說 合十一品十三卷
|
第八重會普光明殿說 合一品七卷
|
第九會給孤獨園說 一品二十一卷
|
新譯大方廣佛花嚴經四十卷
|
罽賓國三藏賜紫沙門般若奉詔譯(貞元新入目錄四帙)
|
普賢行願讚一卷
|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詔譯(貞元
|
新入目錄)
|
文殊問字母品經一卷
|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奉詔譯(貞元新入目錄)
|
瑜伽金剛頂經釋字母品一卷
|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詔譯(貞元
|
新入目錄)
|
華嚴入法界四十二字觀門一卷(內題大方廣佛花嚴經)
|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詔譯(貞元
|
新入目錄)
|
金剛頂經瑜伽文殊師利菩薩儀軌供養法一
|
品(并梵字亦名文殊五字念誦法)
|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詔譯(貞元
|
新入目錄)
|
金剛頂瑜伽文殊師利菩薩經一卷(經內題云法一品亦名五
|
字咒法)
|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詔譯(貞元
|
新入目錄)
|
曼殊室利童子菩薩五字瑜伽法一卷並梵字
|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詔譯(貞元
|
新入目錄)
|
五字陀羅尼頌一卷并梵字
|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詔譯(貞元
|
新入目錄)
|
金剛頂超勝三界經說文殊五字真言勝相一
|
卷
|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詔譯(貞元
|
新入目錄)
|
文殊讚佛法身禮一卷(經內題云大聖文殊師
|
利菩薩讚法身禮并序)
|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詔譯(貞元
|
新入目錄)
|
信力入印法門經五卷
|
元魏天竺三藏曇摩流支譯 單本
|
上十一經十五卷同一帙。
|
度諸佛境界智光嚴經一卷(失譯今附秦錄第
|
一譯右一經大周錄云元魏
|
三藏菩提流支譯出長房錄今按長房等錄留支
|
所譯無此經名今為失譯附於秦錄。又云與如來
|
莊嚴智慧光明入一
|
切佛境界智嚴經同本異譯者誤也。今尋文理
|
義旨各殊。名雖似同。所詮乃異。求其旨趣乃
|
與佛華嚴經入如來德智不
|
思議境留經同本異譯。故移編此)
|
佛華嚴入如來德智不思議境界經二卷
|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出內典錄 第
|
三譯
|
大方廣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一卷
|
大唐天后代于闐三藏實叉難陀譯 新編
|
入錄第四譯 右三經同本異譯(新舊四譯一譯本闕)
|
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一卷或二
|
卷
|
大唐天后代于闐三藏提雲般若譯 出大
|
周錄 第一譯
|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一卷
|
大唐天后代于闐三藏實叉難陀譯 新編
|
入錄 第二譯
|
右二經同本異譯。
|
大乘金剛髻珠菩薩修行分一卷(亦云金剛鬘菩薩加行品)
|
大唐天后代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出大周
|
錄單本
|
大方廣佛花嚴經修慈分一卷
|
大唐天后代于闐三藏提雲般若譯 新編
|
入目錄 單本
|
大方廣普賢菩薩所說經一卷
|
大唐天后代于闐三藏實叉難陀譯 新編
|
入錄 單本
|
莊嚴菩提心經一卷
|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第四譯
|
上九經十卷同帙。
|
大方廣菩薩十地經一卷
|
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共曇曜譯 第五譯
|
右二經同本異譯(前後五譯三譯闕本此菩
|
薩十地經大周錄云是華嚴十住品異譯
|
者謬也尋閱文句義旨懸殊但可為華嚴眷屬耳)。
|
右信力入印法門等十一經並與華嚴分有
|
相似是眷屬攝而非正部以其三種世間嚴
|
事劣故。
|
佛說十力經一卷
|
安西三藏勿提提犀魚於蓮華寺譯(貞元新入目錄)
|
佛說迴向輪經一卷
|
于闐國三藏尸羅達摩於北庭龍興寺譯(貞元
|
新入目錄)
|
佛說十地經九卷
|
于闐國三藏沙門尸羅達摩於北庭龍興寺
|
譯 安西北庭進入(貞元新入目)
|
上四經十二卷同一帙。
|
兜沙經一卷
|
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
|
右一經是華嚴經如來名號品異譯。
|
(舊經在第五卷新經在第十二比於大本此經稍略)。
|
菩薩本業經一卷(亦直云本業經亦云淨行品經)
|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
諸菩薩求佛本業經一卷(或無諸字)
|
西晉清信士聶道真譯
|
右二經是花嚴淨行品異譯。
|
(舊經在第六卷新經在第十四其支謙譯者
|
兼十住品略無偈大周入藏錄中更有菩薩本業經
|
一卷亦是異譯淨
|
行品尋本不獲故闕之耳)。
|
菩薩十住行道品一卷(亦直云菩薩十住)
|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
出法經錄 拾遺編入
|
菩薩十住經二卷
|
東晉西域三藏祇多蜜譯
|
右二經是華嚴菩薩十住品異譯(舊經在第九卷新經在第
|
十六卷略無偈)。
|
漸備一切智德經五卷
|
(或十卷一名十住又名大慧光三昧)
|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
上六經十一卷同一帙。
|
十住經四卷 或五卷
|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共佛陀耶舍譯
|
右二經是華嚴十地品異譯。
|
(舊經從第二十五卷至第二十九新經從第
|
三十四卷至第三十九天親菩薩造十地釋論一十
|
二卷)。
|
等目菩薩所問三昧經(一名普賢定意或三卷)
|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
右一經是新花嚴十定品異譯。
|
(從第四十卷至第四十三舊華嚴經無十定
|
品此等目所問經周錄為單本今勘為重譯)。
|
顯無邊佛土功德經一卷
|
大唐三藏玄奘譯
|
出內典錄
|
右一經是華嚴壽量品異譯。
|
(舊經在第三十新經在四十五)。
|
如來興顯經四卷(一名興顯如幻經)
|
右一經是舊華嚴寶王如來性起品及十忍
|
品異譯。
|
(從第三十五卷半至三十七卷盡其十忍品
|
在三十卷此略無偈不知何故前後差別)。
|
新經名如來出現。
|
(從第五十卷至第五十二其十忍品在第四
|
十舊錄中又有如來性起微密藏經二卷即是舊經
|
性起品抄出別行
|
其文不異但取第二會初緣起標於經首加證
|
信序即非別翻故不重載)。
|
上四經十一卷同帙。
|
度世品經六卷或五卷
|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
右一經是華嚴離世間品異譯(舊經從第三
|
十八卷至第四十
|
四新經從第五十三卷至第五十九)。
|
羅摩伽經三卷
|
乞伏秦沙門釋聖堅譯
|
出內典錄
|
右一經是華嚴入法界品異譯。
|
(此羅摩伽經比於本品文闕不足於其中間
|
譯出少分舊經從第五十一卷無上勝長者至第五
|
十二卷初妙德救護眾
|
生夜天所其文即盡新經第六十七卷半至第七十卷初)。
|
大方廣佛花嚴經續入法界品一卷(或無續字)
|
大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出大周錄
|
右一經續舊華嚴經入法界品(或有經大續入本部之中在
|
第五十七卷)。
|
上三經十卷同帙。
|
(從兜沙下二十三經並是大部之中別本異譯)。
|
涅槃部(及支流經並纂於此)
|
總六部五十八卷六帙。
|
大般涅槃經四十卷(或三十六卷四帙)
|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於姑臧譯
|
(第五單重合譯其涅槃經宋文帝代元嘉年
|
中達于建業時有州沙門范惠嚴
|
清河沙門崔惠觀陳郡處士謝靈
|
運等以讖前經品數疏簡乃依舊泥洹經加之
|
品目文有過質頗亦改結為三十卷行於江左比於
|
前經時小異
|
有論一卷略釋大經又論一卷釋本有今無一偈)。
|
大般涅槃經後譯荼毘分二卷
|
(亦名闍維分亦名後分)
|
大唐(南海波凌國沙門若那跛陀羅共唐國沙
|
門會寧於彼國共譯出大周錄單本)
|
右一經是前大般涅槃經之餘。憍陳如品
|
之末。兼說滅度已後焚燒等事(義淨三藏
|
求法傳云。益府城都
|
沙門會寧麟德年中往遊天竺。到南海波凌
|
國。遂與彼國三藏沙門若那跋陀羅。唐云智賢
|
。於阿笈摩經抄出如來
|
涅槃焚燒之事。非大乘涅槃經也。遣使寄
|
來方之天竺。今尋此經與長阿含初分遊行經少
|
分相似。而不全同。經中
|
復言法身常在。常樂我淨。佛菩薩境界非
|
二乘所知。與大涅槃義理相涉。經初復題陳如
|
品末文勢相接且編於此。
|
諸博識知。詳而定之)。
|
大般泥洹經六卷或十卷
|
東晉平陽沙門釋法顯共覺賢譯 第四譯
|
右一經是大般涅槃經之前分。盡大眾問
|
品同本異譯。
|
(兼茶毘分前後七譯四譯闕本)。
|
上二經八卷同帙。
|
方等般涅槃經二卷(亦名大般泥洹經或三卷)
|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第一譯
|
四童子三昧經三卷(或直名四童子經)
|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第二譯
|
右二經同本異譯(按群錄中又有哀泣經二
|
卷或二卷云與方等泥洹同本異譯亦不
|
述其翻譯所由尋其文句即是方等泥洹更無
|
有異其方等泥洹初品名為哀泣但取此品題目以
|
作經名比於方
|
等泥洹仍闕三品餘並無別既是繁重刪之不錄)。
|
大悲經五卷
|
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共法智譯 單
|
本
|
上三經十卷同帙(方等般泥洹等三經涅槃支流)。
|
五大部外諸重譯經
|
(三百七十三部五百八十八卷五十一帙)。
|
方廣大莊嚴經十二卷(一名神通遊戲)
|
大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
出大周錄 第四譯
|
普曜經八卷(一名方等本起)
|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
第二譯四譯二闕
|
右二經同本異譯(其大莊嚴經問錄編為單
|
譯或有以普曜經入小乘藏者二
|
俱誤也)。
|
上二經二十卷二帙。
|
法華三昧經 一卷 法華支流
|
宋京州沙門釋智嚴譯 單本
|
無量義經 一卷 法華前說
|
蕭齊天竺沙門曇摩伽陀耶舍譯
|
第二譯 兩譯一闕
|
薩曇分陀利經一卷(是異出法華寶塔天授二
|
品各少分僧祐錄云安公錄中大譯今附
|
西晉錄拾遺編入)
|
妙法蓮華經八卷(二十八品或七卷)
|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第五譯
|
右上四經(此妙法蓮華經第五卷初提婆達
|
多品蕭梁武帝時外國三藏摩提共揚都僧正沙門
|
法
|
獻於瓦官寺譯其經梵本是法獻於于闐將來
|
其第八卷初普門品中重誦偈周武帝時北天竺三
|
藏闍那崛多於
|
益州龍淵寺譯秦本並闕後續編入又第八卷
|
中藥王菩薩等咒六首大唐三藏玄奘重譯在音義
|
中此不別出)。
|
成就妙法蓮華經王瑜伽觀智儀軌一卷
|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詔譯
|
貞元新入目錄
|
上五經十二卷同一帙。
|
正法華經十卷(或云方等正法華或七卷一帙)
|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第三譯
|
妙法蓮華經七卷(二十七品或八卷)
|
隋天竺三藏崛多笈多二法師添品譯
|
出經前序及內典錄
|
右二經同本異譯(其添品序略云。正法法
|
護翻。妙法什譯。撿驗二本文皆有闕。護所闕
|
者普門品偈也。什所闕者藥草喻品之半富
|
樓那及法師二品之初提婆達多品。普門偈也什
|
移囑累在藥王之前。
|
二本陀羅尼并置普門之後。其間異同言不
|
能極。竊是提婆達多品及普門品偈先賢續出補
|
闕流行。余景仰道風。
|
憲章成範。大隋仁壽元年辛酉之歲。因普
|
曜寺沙門上行所請。遂共崛多笈多二法師於大
|
興善寺重勘天竺多羅
|
葉本富樓那及法師等二品之初勘本猶闕藥
|
草喻品。更益其半提婆達多通人塔品陀羅尼次
|
神力之後囑累結
|
其終字句差互頗亦改正。儻有披尋。幸勿
|
疑惑。兼此添品。總成六譯。三在三闕)。
|
維摩詰所說經二卷(一名不可思議解脫或云維摩詰經)
|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第六譯
|
上二經十卷同帙。
|
維摩詰經二卷(或三卷)
|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第二譯
|
說無垢稱經六卷
|
大唐三藏玄奘譯
|
出內典錄 第七譯
|
右三經同本異譯(前後七譯四譯闕本)。
|
大方等頂王經一卷(一名維摩詰子問經亦名善思童子經)
|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第一譯
|
大乘頂王經一卷(亦名維摩兒經)
|
梁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譯 第二譯
|
上四經十卷同帙。
|
善思童子經二卷
|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第四譯
|
右三經同本異譯(其善思童子經周錄在單
|
本中誤也前後四譯第二本闕)。
|
大悲分陀利經八卷(亦名大悲今附秦錄) 第二譯失譯
|
上二經十卷同帙。
|
悲華經十卷(一帙)
|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於姑臧譯 第四譯
|
右二經同本異譯(前後四譯兩譯闕本)。
|
金光明最勝王經十卷(一帙)
|
大唐天后代三藏義淨譯 新編入錄 第
|
五譯
|
金光明經八卷(二十四品)
|
隋大興善寺沙門寶貴 合出 當第四本
|
右二經同本異譯(其序略云。而金光明見
|
有三本。初在梁世有曇無懺譯為四卷止十
|
八品。其大周世闍那崛多譯為五卷成二十
|
品。後梁世真諦三藏於建康譯三身分別業障滅
|
陀羅尼最靜地依空
|
滿願等四品足前出沒為二十四品。寶貴每
|
歎此經祕奧。後分如何竟無囑累。舊雖三譯本
|
疑未周。長想梵文願言
|
逢遇。大隋十七年法席小間。因勸請北天
|
竺揵達國三藏法師。此云志德。重尋後本果有
|
囑累品。復得銀主陀羅
|
尼品。在京大興善寺即為翻譯。并前先出
|
合廿四品。寫為八卷。學士成都費長房筆受。
|
通梵沙門日嚴寺釋彥琮校
|
練。撰錄者曰。此合部經文義備足。其無
|
讖四卷。真譯七卷。崛多五卷。並皆有闕。故
|
此三經無繁重載。謹按長房等錄。
|
周武帝代天竺三藏耶舍崛多譯出一本名金
|
光明經更廣壽量大辨陀羅尼經五卷成部。今詳
|
此名乃非全譯。但
|
於無讖四卷經中續演二品。其壽量品更續
|
其文。大辨品中更廣咒法。餘品之中亦有續者
|
。故云更廣壽量大辨陀
|
羅尼經。故六卷合經序云壽量大辨又補其
|
闕。以此證知。但是續闕。非是別翻。又經序
|
闍那崛多譯為五卷。房等諸
|
錄乃云耶舍崛多者此二三藏乃是同師。當
|
時共翻互載皆得其合部經有六卷與此八卷明同
|
異者。其六卷經一
|
品顛倒。比校新經八卷者。是又二經囑累
|
文意全別。六卷囑累乃與法華囑累大況相似。
|
未詳所以。今勘八卷之者。
|
亦乃與新經苻同。二本少殊。不可雙載。
|
故存八卷為正。編之入藏。後尋覽者。幸無惑
|
焉。兼此合經總成五譯。兩本在
|
藏。三本入刪繁錄)。
|
純真陀羅所問經二卷(或三卷)
|
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 第一譯
|
上二經十卷同帙。
|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四卷(亦名說不可思議品)
|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第二譯
|
右二經同本異譯。
|
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二卷(亦名佛昇忉利
|
天品經或三卷)
|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
道神足無極變化經四卷(一名道神足經或二卷或三卷)
|
西晉安息三藏安法欽譯 第二譯
|
右二經同本異譯。
|
上三經十卷同帙。
|
寶雨經十卷(一帙)
|
大唐天后代南印度三藏達摩流支等譯
|
出周錄 第三譯
|
寶雲經七卷
|
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迦婆羅譯 第
|
一譯
|
右二經同本異譯(新舊三譯第二本闕)。
|
阿惟越致遮經三卷(或無遮字或四卷)
|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第一譯
|
上二經十卷同帙。
|
不退轉法輪經四卷
|
僧祐錄云安公涼土異經在北涼譯 第二
|
譯
|
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四卷(或六卷)
|
宋涼州沙門智嚴共寶雲譯 第三譯
|
右三經同本異譯(其阿惟越致遮周錄在單本誤也)。
|
不必定入定入印經一卷(元魏婆羅門瞿曇般
|
若流支譯出序記第一譯右經
|
初序記云魏興和四年歲次降婁月建在戌朔次
|
甲子壬午之日瞿曇流支沙門曇林於尚書令儀同
|
三司高公第
|
譯九千一百九十三字諸錄皆云菩提留支譯者
|
誤也今依序記為正)
|
入定不定印經一卷
|
大唐天后代三藏義淨譯 新編入錄 第
|
二譯
|
右二經同本異譯(其舊譯經周錄為單本新勘重譯)。
|
上四經十卷同帙。
|
等集眾德三昧經三卷(或二卷)
|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第一譯
|
集一切福德三昧經三卷
|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出真寂寺錄 第
|
二譯
|
右二經同本異譯(前後三譯一譯本闕)。
|
持心梵天經四卷(一名莊嚴佛法經又名等御諸法經)
|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或六卷七十品) 第一譯
|
上三經十卷同帙(姚秦釋僧叡思益序云恭
|
明前譯頗麗其辭而迷其旨今按群錄吳
|
時月支國優婆塞支謙字恭明翻譯眾經而無
|
思益同本之者其持心經與思益同乃是西晉竺法
|
護譯叡云恭明
|
先譯失旨者誤)。
|
思益梵天所問經四卷(或直云思益經祐云思益義經)
|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第二譯
|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二卷
|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第二譯
|
右三經同本異譯(其勝思惟經有釋論四卷)。
|
上二經六卷同帙。
|
持人菩薩經四卷(有加所問二字或三卷)
|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第一譯
|
持世經四卷(一名法印經或三卷)
|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第三譯
|
右二經同本異譯(前後三譯第二本闕)。
|
濟諸方等學經一卷(或無學字)
|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第一譯
|
大乘方廣總持經一卷(或無乘字)
|
隋天竺三藏毘尼多流支譯 第二譯
|
右二經同本異譯(周錄為單本新勘為重譯)。
|
上四經十卷同帙。
|
文殊師利現寶藏經三卷(或直云寶藏經或二卷)
|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第一譯
|
大方廣寶篋經二卷(或三卷)
|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第四譯
|
右二經同本異譯(前後四譯兩譯闕本)。
|
寶篋經一卷(經內題云一切如來心祕密全身
|
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
|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 詔譯
|
貞元新入目錄
|
大乘同性經二卷(亦名一切佛行入智毘盧遮
|
那藏說經或四卷)
|
周宇文代天竺三藏闍那耶舍譯 出大周
|
錄 第二譯
|
證契大乘經二卷(亦名入一切佛境智毘盧遮那藏)
|
大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出大周錄
|
第二譯
|
右二經同本異譯。
|
上五經十卷同帙。
|
深密解脫經五卷
|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全本初譯
|
解深密經五卷
|
大唐三藏玄奘譯 出內典錄 全本再譯
|
上二經十卷同帙。
|
解節經一卷
|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
右一經是解深密經初五品異譯 出第一
|
卷。
|
相續解脫地波羅蜜了義經一卷(亦名解脫了
|
義經亦名相續解
|
脫經)
|
宋天竺三藏求羅陀羅譯
|
右一經是解深密經後二品異譯 出四五
|
二卷。
|
右四經同本異譯(二是全本二是抄譯)。
|
緣生初勝分法本經二卷
|
隋天竺三藏達摩笈多譯 出內典錄 第
|
一譯
|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二卷
|
大唐三藏玄奘譯 出內典錄 第二譯
|
右二經同本異譯。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
|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第二譯
|
上五經十卷同帙。
|
入楞伽經十卷(一帙)
|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第三譯
|
大乘入楞伽經七卷
|
大唐天后代于闐三藏實叉難陀譯 新編
|
入錄 第四譯
|
右三經同本異譯(新舊四譯一譯闕)。
|
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三卷
|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多羅譯 第四譯
|
上二經十卷同帙。
|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十卷(一帙或七卷或八卷)
|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第三譯
|
右二經同本異譯。
|
大方等大雲經六卷(亦名大方等無相經或四卷或五卷)
|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第二譯
|
大雲請雨經一卷(內題云大雲經請雨品第六十四)
|
周宇文代天竺三藏闍那耶舍等譯 第一
|
譯
|
大雲輪請雨經二卷
|
隋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第二譯
|
大方等大雲請雨經一卷(內題云大方等大雲
|
經請雨云第六十四)
|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出內典錄
|
第二譯
|
右三經同本異譯。
|
大雲請雨經二卷(經內題云大雲輪請雨經)
|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 詔譯
|
貞元新入目錄
|
上五經十二卷同帙。
|
諸法無行經二卷(或一卷)
|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第一譯
|
諸法本無經三卷
|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第三譯
|
右二經同本異譯(前後二譯一譯闕本)。
|
無極寶三昧經一卷(或直云無極寶經)
|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第一譯
|
寶如來三昧經二卷(一名無極寶三昧經或一卷)
|
東晉西域三藏祇多蜜譯 第二譯
|
右二經同本異譯。
|
慧印三昧經一卷(一名寶田慧印三昧佛經)
|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第一譯
|
如來智印經一卷(一名諸佛法身僧祐錄中失譯經)
|
今附宋錄
|
第二譯
|
右二經同本異譯。
|
上六經十卷同帙。
|
大灌頂經十二卷(或無大字錄云九卷未詳) 一帙
|
東晉西域三藏帛尸利蜜多羅譯 單重合
|
譯
|
右卷別各是一經具列如左。
|
第一卷灌頂三歸五戒帶佩護身咒經
|
第二卷灌頂七萬二千神王護比丘咒經
|
第三卷灌頂十二萬神王護比丘咒經
|
第四卷灌頂百結神王護身咒經
|
第五卷灌頂宮宅神王守鎮左右咒經
|
第六卷灌頂塚墓因緣四方神咒經
|
第七卷灌頂伏魔封印大神咒經
|
第八卷灌頂摩尼羅亶大神咒經
|
第九卷灌頂召五方龍攝疫毒神咒經
|
第十卷灌頂梵天神策經
|
第十一卷灌頂隨願往生十方淨土經(或廣普品
|
第十一即別行隨願往生經是)
|
第十二卷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即是舊藥
|
師經佛遊維耶離者此為第一譯)
|
藥師如來本願經一卷
|
隋天竺三藏達摩笈多譯
|
出內典錄 第二譯
|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一卷
|
大唐三藏玄奘譯
|
出內典錄 第三譯
|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二卷
|
大唐三藏義淨大內佛光殿譯
|
新編入錄 第四譯
|
右三經同本異譯(與前灌頂第十二卷拔除
|
過罪生死得度經同本。其三藏義淨所譯
|
三卷者更加六佛本願及咒。餘文大同奘師
|
譯者。其舊藥師經。群錄皆云宋時鹿野寺沙門
|
惠簡所譯。尋撿其文即
|
灌頂第十二卷析出別行。更無異本。其隨
|
願往生經。群錄或云。吳時支謙譯。或云西晉
|
竺法護譯。其見流行者即大
|
灌頂經第十二卷普廣品更無別本。此之二
|
經既在大部之中。其別生流行者。刪之不錄)
|
。
|
阿闍世王經二卷
|
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 第一譯
|
普超三昧經二卷(或上加文殊師利字或四卷)
|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第二譯
|
放缽經一卷(是普超經舉缽品異譯出第一卷)
|
僧祐錄云。安公錄中失譯經。安公云出方
|
等。今附西晉錄
|
右三經同本異譯(前後六譯三譯闕本)。
|
上六經十卷同帙。
|
月燈三昧經十卷(或十一卷一帙)
|
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
全本後出單重譯
|
月燈三昧經一卷(一名文殊師利菩薩十事行經)
|
宋沙門釋先公譯 第二別譯
|
右一經出前大月燈經第七卷異譯(第一譯
|
單卷者本闕)。
|
無所希望經一卷(一名象步經)
|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第二譯
|
象腋經一卷
|
宋罽賓三藏曇摩蜜多譯 第四譯
|
右二經同本異譯(前後四譯兩譯本闕)。
|
大淨法門經一卷
|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第一譯
|
大莊嚴法門經一卷
|
隋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第三譯
|
右二經同本異譯(前後三譯一譯本闕)。
|
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二卷
|
曇摩流支譯 第一譯
|
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一卷
|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等譯 第二譯
|
後出阿彌陀佛偈經一卷(與後經異本 後漢
|
失譯第二譯或無經字兩譯一
|
闕)
|
觀無量壽經一卷(亦云無量壽觀經與前後經異本)
|
宋西域三藏良耶舍譯 兩譯一闕 第
|
一譯
|
無量壽如來念誦儀軌一卷(經內云修觀行供養儀軌)
|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 詔譯
|
貞元新入目錄
|
阿彌陀經一卷(亦云無量壽經)
|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第一譯第二本闕
|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一卷(亦直云稱讚淨土經)
|
大唐三藏玄奘譯
|
出內典錄 第三譯
|
右二經同本異譯(其求那跋陀羅所譯小無
|
量壽經尋本不獲諸藏縱有與阿彌陀文
|
同不異)。
|
上十二經十三卷同帙。
|
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一卷(亦名彌勒上生經)
|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單本
|
右上生經雖是單譯。隨成佛經次第編此。
|
彌勒成佛經一卷(與後經異本)
|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第二譯 兩譯一
|
闕
|
彌勒來時經一卷(失譯)
|
出法上錄今附東晉錄 第三譯
|
彌勒下生經一卷(一名彌勒受決經初云大智舍利弗)
|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第四譯(謹依長房內典二錄並云
|
彌勒下生經初云大智舍利弗者其經先是長
|
安沙門釋道摽蕭齊江州沙門道政刪改今詳此說
|
或謂不然其釋
|
道摽乃是什公門下詮義之僧非翻譯之主縱
|
使是標譯出文義有何不周降至齊朝政重刪改年
|
月懸遠敘述參
|
差彼云道政所刪難為准的經中子注乃曰秦
|
言故是秦翻無繁惑矣什錄先載是其出焉)
|
彌勒下生成佛經一卷
|
大唐天后代三藏義淨譯
|
新編入錄 第六譯
|
右三經同本異譯(前後六譯三譯本闕)。
|
諸法勇王經一卷
|
宋罽賓三藏曇摩蜜多譯 第二譯
|
一切法高王經一卷(一名一切法義王經)
|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第三譯
|
出序記
|
(右經初序記云魏興和四年歲次壬戌季夏
|
六月朔次乙未二十三日丁巳創譯婆羅門客瞿曇
|
般若流支沙門曇
|
林在竇太慰定昌寺譯八千四百四十九字諸
|
錄皆云菩提留支譯者誤也今依序記為正其一切
|
法高王經周錄
|
為單本者誤也)。
|
右二經同本異譯(前後三譯一譯本闕)。
|
第一義法勝經一卷
|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第一譯
|
出序記
|
(右經初序記云魏興和四年歲次壬戌九月
|
一日甲子瞿曇流支沙門曇林於尚書令儀同三司
|
高公第譯五千五
|
百七十六字諸錄皆云菩提留支譯者誤也今
|
依序記為正)。
|
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一卷
|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第二譯
|
右二經同本異譯。
|
順權方便經二卷(一名轉女身菩薩經或一卷)
|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第二譯
|
樂瓔珞莊嚴方便品經一卷(亦云轉女身菩薩問答經)
|
姚秦罽賓三藏曇摩耶舍譯 第三譯 出
|
後經記
|
右二經同本異譯(其樂瓔珞莊嚴。按尋群
|
錄或云姚秦羅什所翻。亦云宋朝法海所譯。
|
今准經後記云比丘慧法於罽賓秦寺請毘婆
|
娑曇摩耶施譯出。故應無謬。群錄或云曇摩耶
|
舍善毘婆沙時人共
|
號為毘婆沙。故僧祐錄云。舍利弗毘曇毘
|
婆沙譯者即其人也。舍之與施聲相近耳。今什
|
錄中除附耶舍之錄前後
|
四譯。兩譯闕本)。
|
上十一經十二卷同帙。
|
六度集經八卷(亦名六度無極經或九卷)
|
吳天竺三藏康僧會譯 重單合譯
|
太子須大拏經一卷(或云達拏)
|
乞伏秦沙門釋聖堅譯
|
周錄為單 合為重譯
|
右一經出六度經第二卷施度中異譯。
|
菩薩睒子經一卷(亦名孝子睒經)
|
僧祐錄安公錄中失譯經
|
今附西晉錄 第二譯
|
睒子經一卷
|
乞伏秦沙門釋聖堅譯 第四譯
|
右二經同本出六度經第二卷施度中異譯。
|
太子慕魄經一卷
|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第一譯
|
太子沐魄經一卷(或作慕魄)
|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第三譯 拾遺編入
|
右二經同本出六度經第四卷戒度中異譯。
|
九色鹿經一卷
|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出法上錄
|
右一經出六度經第六卷精進度中異譯。
|
上七經十四卷同帙(其九色鹿經周錄為單本誤也)。
|
無字寶篋經一卷
|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第一譯
|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一卷
|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於西太原寺譯
|
出大周錄 第三譯
|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一卷
|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重譯
|
拾遺編入 第四譯
|
右三經同本異譯(大周錄云與大方廣寶篋
|
經同本異譯者誤也前後四譯一闕本)。
|
老女人經一卷(亦名老母經或名老女經)
|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
拾遺編入 第一譯
|
老母經 一卷 僧祐錄中失譯經
|
今附宋錄 第二譯
|
老母女六英經一卷
|
亦名老母經
|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第三譯
|
右三經同本異譯。
|
月光童子經一卷(一名月明童子經或名申日經)
|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第一譯
|
申日兒本經一卷(錄作兜本誤也無日字)
|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
拾遺編入 第三譯
|
德護長者經二卷(一名尸利崛多長者經)
|
隋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
拾遺編入 第四譯
|
右三經同本異譯(上之三經雖是同本而廣
|
略全異互有增減又支謙譯中有申日經
|
一卷云與月光童子經同本異譯今撿尋文句
|
二經不殊父名申日子號月光約父子名以分二軸
|
兩本既同故不
|
雙出其申日經或小乘藏申云出阿含其增一
|
阿含中有尸利崛多長者緣起無月光童子事編在
|
彼中亦將誤也)。
|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一卷(一名菩提無行經亦直名菩提經)
|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第一譯
|
伽耶山頂經一卷亦名伽耶頂經
|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第二譯
|
象頭精舍經一卷
|
隋天竺沙門毘尼多流支譯 第三譯
|
大乘伽耶山頂經一卷
|
大唐天后代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
出大周錄 第四譯
|
右四經同本異譯(其沙門靖邁翻經圖中別
|
載菩提經一卷大周錄中又有菩提無行
|
經一卷此之二經並是什公所譯文殊問菩提
|
之異名無繁重載)。
|
長者子制經一卷一名制經
|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第一譯
|
菩薩逝經一卷(或名誓童子經或直云逝經)
|
西晉沙門白法祖譯 第三譯
|
逝童子經一卷
|
西晉沙門支法度譯 五譯二闕 第四譯
|
右三經同本異譯(又大問錄中別載經一卷
|
即安世高譯者一本異名不合重載)。
|
犢子經一卷
|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
出法上錄 第一譯
|
乳光佛經一卷(亦云乳光經)
|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第二譯
|
右二經同本異譯(廣略稍異前後四譯兩譯闕本)。
|
無垢賢女經一卷或云胎藏經
|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
出聶道真錄 第二譯
|
(右經云與胎藏經同本俱云竺法護譯今勘
|
二本文句全同但名有異今存一本)。
|
腹中女聽經一卷(一名不莊挍女經)
|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第三譯
|
轉女身經一卷
|
宋罽賓三藏曇摩蜜多譯 第四譯
|
右三經同本異譯(前二經稍略總五譯二闕)。
|
上二十一經二十二卷同帙。
|
無上依經二卷
|
梁天竺三藏真諦譯 全本第二譯出經後記
|
(右此無上依經謹按長房等錄並云。陳永
|
定二年丁丑真諦三藏於南康郡淨土寺出其經。
|
後記云梁紹泰三年歲
|
次丁丑九月八日三藏真諦於平固縣南康內
|
史劉文陀請令譯出。今尋諸家年曆。差互不同
|
。長房年曆但至承聖
|
五年景子梁國即絕。甄鸞及王道珪年記至
|
紹泰二年景子改為太平元年。太平二年丁丑改
|
為永定元年。陳霸先
|
立號為陳國。又有年記不知何人所撰。彼
|
云承聖三年甲戌改為大定元年建於後梁凡八載
|
方改年號。然四家年
|
曆並無紹泰三年。四本既並不同。未審孰
|
為正說。或可梁紹泰三年丁丑即是陳初永定元
|
年也。曆中但紀後號不
|
載前名。今者且依經紀為梁代譯也)。
|
未曾有經一卷
|
後漢失譯 舊錄在小乘單本中誤也 第
|
一譯
|
甚希有經一卷
|
大唐三藏玄奘譯
|
出內典錄 第三譯
|
右二經同本異譯(是前無上依經初品出第一卷)。
|
決定總經一卷(或云決定總持經亦名決總持經)
|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第一譯
|
謗佛經一卷
|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第二譯
|
右二經同本異譯。
|
寶積三昧文殊問法身經一卷
|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第一譯
|
入法界體性經一卷
|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
拾遺編入 第二譯
|
右二經同本異譯。
|
寶積三昧文殊問法身經一卷
|
後漢三藏安世高譯 第一譯
|
大方廣師子吼經一卷
|
大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
出大周錄 第二譯
|
右二經同本異譯。
|
大乘百福相經一卷
|
大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出大周錄
|
第一譯
|
大乘百福莊嚴相經一卷
|
大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再譯 拾遺編
|
入 第二譯
|
右二經同本異譯。
|
大乘四法經一卷
|
大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於東太原寺譯
|
出大周錄 第一譯
|
菩薩修行四法經一卷
|
大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於弘福寺譯
|
拾遺編入 第一譯
|
右二經同本異譯。
|
希有希有挍量功德經一卷(亦直云希有挍量功德經)
|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第一譯
|
最無比經一卷
|
大唐三藏玄奘譯 出內典錄 第二譯
|
右二經同本異譯 廣略少異。
|
前世三轉經一卷
|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第一譯
|
銀色女經一卷
|
元魏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譯 第二譯
|
右二經同本異譯。
|
阿闍世王受決經一卷
|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第一譯
|
採蓮違王上佛授決號妙華經一卷(亦直云採蓮違王經)
|
東晉西域沙門曇無蘭譯 拾遺編入 第
|
二譯
|
右二經同本異譯(從無上依經下一十九經
|
大周錄中在單本內今勘為重譯)。
|
正恭敬經一卷(或名正法恭敬經)
|
元魏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譯 第一譯
|
善敬經一卷(亦名善恭敬經一名善恭敬師經)
|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第二譯
|
右二經同本異譯 廣略少異。
|
稱讚大乘功德經一卷
|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 第一譯
|
說妙法決定業障經一卷
|
大唐至相寺沙門釋智嚴譯 新編入錄
|
第二譯
|
右二經同本異譯(其稱讚大乘經舊為單本今為重譯)。
|
上二十三經二十四卷同帙。
|
諫王經一卷(亦云大諫王經)
|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第一譯
|
如來示教勝軍王經一卷(亦直云勝軍王經)
|
大唐三藏玄奘譯 出內典錄 第二譯
|
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一卷(亦直云勝光天子經)
|
大唐三藏義淨譯 新編入錄 第三譯
|
右三經同本異譯(其三經同在小乘錄勝軍
|
經在大乘錄並云單本誤也)。
|
大方等修多羅王經一卷
|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第一譯
|
轉有經一卷
|
元魏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譯 第二譯
|
右二經同本異譯。
|
文殊師利巡行經一卷
|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第一譯
|
文殊尸利行經一卷
|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
右二經同本異譯 第二譯。
|
文殊師利菩薩根本大教王金翅鳥王品一卷
|
大興善寺沙門大廣智不空奉 詔譯 貞
|
元新入目錄
|
文殊師利菩薩及諸仙所說吉凶時日善惡宿
|
曜經二卷(下卷有序)
|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 詔譯
|
貞元新入目錄
|
貝多樹下思惟十二因緣經一卷
|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第二譯
|
緣起聖道經一卷
|
大唐三藏玄奘譯 出內典錄 第二譯
|
右二經同本異譯(前後六譯四譯闕本其緣
|
起聖道經周錄在單本中誤也又有聞城
|
十二因緣經一卷即與貝多樹下思惟十二因
|
緣文同不異但名別耳今存一本)。
|
稻經 一卷 失譯
|
今附東晉錄
|
稻喻經一卷(經內題云慈氏菩薩
|
所說大乘緣生稻喻經)
|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 詔譯
|
貞元新入目錄
|
了本生死經一卷
|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謙自注解三譯一
|
闕
|
右此一經與前稻經同本異譯 莫辦前
|
後。
|
自誓三昧經一卷(題下注云獨證品第四出比丘淨行中)
|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拾遺編入 第
|
一譯
|
如來獨證自誓三昧經一卷
|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第三譯
|
右二經同本異譯(前後三譯一譯闕本)。
|
灌洗佛形像經一卷(亦云四月八日灌經亦直云灌頂)
|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拾遺編入 第一譯
|
摩訶剎頭經一卷(亦名灌佛形像經)
|
乞伏秦沙門釋聖堅譯 第二譯
|
右二經同本異譯。
|
造立形像福報經一卷失譯
|
今附東晉錄
|
作佛形像經一卷(亦云優填王作佛形像經)
|
失譯(今在漢周錄在小乘單本中乃
|
云) 西晉沙門法炬譯者誤也
|
右二經同本異譯莫辯失後。
|
龍施女經一卷或無女字
|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第一譯
|
龍施菩薩本起經一卷(或云龍施女經亦云龍施本經)
|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第二譯
|
右二經同本異譯 廣略少異。
|
都部陀羅尼目一卷(經內題云陀羅尼門諸部要目)
|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 詔譯
|
貞元新入目錄
|
八吉祥神咒經一卷(或無神字)
|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第二譯
|
八陽神咒經一卷(亦直云八陽經新勘為單本)
|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第三譯
|
八吉祥經一卷
|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第四譯
|
八佛名號經一卷
|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第五譯
|
右四經同本異譯(緣起大同佛名稍異前五
|
譯一譯闕本)。
|
八大菩薩曼茶羅經一卷
|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 詔譯
|
貞元新入目錄
|
盂蘭盆經一卷(亦名盂蘭經)
|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
報恩奉盆經 一卷 失譯今附東晉錄
|
右二經同本異譯(莫辯先後廣略稍異)。
|
浴像功德經一卷
|
大唐天竺三藏寶思惟譯 新編入錄 第
|
一譯
|
浴像功德經一卷
|
大唐三藏義淨譯 新編入錄 第二譯
|
右二經同本異譯後本稍廣。
|
挍量數珠功德經一卷
|
大唐天竺三藏寶思惟譯 新編入錄 第
|
一譯
|
數珠功德經一卷(內云曼殊室利咒藏中挍量數珠功德)
|
大唐三藏義淨譯 新編入錄 第二譯
|
右二經同本異譯。
|
瑜伽念珠經一卷(經內題云金剛頂瑜伽念珠
|
經於十萬廣念誦中略出)
|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 詔譯
|
貞元新入目錄
|
新譯木患經一卷
|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詔譯 貞
|
元新入目錄
|
上三十六經三十七卷同帙。
|
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三十卷 三帙
|
南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 新編入錄 第
|
四譯
|
不空罥索咒經一卷
|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第一譯
|
不空罥索神咒心經一卷
|
大唐三藏玄奘譯 出內典錄 第二譯
|
右二經同本異譯(是前大經序品三藏流志
|
先譯一名不空罥索咒心經尋本未獲)。
|
不空罥索陀羅尼自在王咒經三卷(亦名不空罥索心咒經)
|
大唐天后代三藏寶思惟譯 新編入錄
|
第一譯
|
不空罥索陀羅尼經一卷(一名普門)
|
大唐天后代北天竺婆羅門李無諂譯 新編
|
入錄 第二譯
|
右二經同本異譯(此是梵本經抄非是全部
|
與前三經同名異本)。
|
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神咒經二卷或
|
三卷
|
大唐總持沙門釋智通譯 第一譯
|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姥陀羅尼身經一卷(或云
|
千臂千眼)
|
大唐南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 新編入錄
|
第二譯
|
右二經同本異譯(其初譯本貝葉交錯文少失次)。
|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身咒本一卷
|
南天竺國三藏金剛智譯 貞元新入目錄
|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
|
陀羅尼經
|
大唐西天竺沙門伽梵達摩譯 拾遺編入
|
單行
|
右此心經雖是單本隨前身經編之於此。
|
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
|
陀羅尼咒本一卷
|
南天竺國三藏沙門金剛智譯 貞元新入
|
目錄
|
觀世音菩薩祕密藏神咒經一卷
|
大唐天后代于闐三藏實叉難陀譯 新編
|
入錄 第一譯
|
觀世音菩薩如意摩尼陀羅尼經一卷
|
大唐三藏寶思惟譯 新編入錄 第二譯
|
右二經同本異譯(上二本經雖有廣略據其
|
梵文並譯未盡義淨譯者其法最略)。
|
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念誦法一卷(經內
|
云菩薩修行儀軌)
|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 詔譯
|
貞元新入目錄
|
上十二經十五卷同帙。
|
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咒經一卷
|
大唐三藏義淨譯 新編入錄 第三譯
|
如意輪陀羅尼經一卷
|
大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 新編入錄
|
第四譯
|
右二經與前二經同本異譯(上四本經雖有
|
廣略據其梵文並譯未盡
|
義淨出者其法最略)。
|
觀自在菩薩說普賢陀羅尼經一卷
|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 詔譯
|
貞元新入目錄
|
文殊師利根本一字陀羅尼經一卷(亦名一字咒王經)
|
大唐天后代天竺三藏寶思惟譯 新編入
|
錄 第一譯
|
曼殊室利菩薩咒藏中一字咒王經一卷
|
大唐天后代三藏義淨譯 新編入錄 第
|
二譯
|
右二經同本異譯。
|
十二佛名神咒經一卷
|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第一譯
|
稱讚如來功德神咒經一卷
|
大唐三藏義淨譯 開元新編入錄 第二
|
譯
|
右二經同本異譯(其五千五百佛名經第一
|
卷初十二佛號與前十二佛名同而不別
|
十二佛名經舊錄為單本新勘為重譯)。
|
佛說三十五佛名經一卷(經內題云佛說三十
|
五佛禮懺文出鄔波離所問經)
|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 詔譯
|
貞元新入目錄
|
孔雀王咒經一卷(亦名大金色孔雀王經并結界場法)
|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第四譯
|
大金色孔雀王咒經一卷 失譯(今附秦錄拾遺編入) 第
|
五譯
|
佛說大金色孔雀王咒經一卷 失譯(亦附秦錄拾遺編入)
|
第六譯
|
孔雀王咒經二卷
|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第七譯
|
孔雀咒王經三卷
|
大唐三藏義淨於東都內道場譯 新編入錄
|
第八譯
|
右五經同本異譯(新舊八譯五存三闕前六
|
文略後二稍廣)。
|
大孔雀明王經三卷(經內題云佛母大孔雀明
|
王經初有啟請法在上卷經前)
|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 詔譯
|
貞元新入目錄
|
佛說大孔雀明王畫像壇場儀軌一卷
|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 詔譯
|
貞元新入目錄
|
上十五經二十卷同帙。
|
陀羅尼集經十二卷
|
大唐中天竺三藏阿地瞿多譯 出大周錄
|
單重合譯
|
右出金剛大道場經。大明咒藏之少分也。
|
撮要而譯(此集之中大般若咒經等有別行
|
者錄不具顯又多生疑恐非正典今為除疑故別篠
|
亦別之如後)。
|
第一卷佛部卷上大神力陀羅尼釋迦佛頂三
|
昧陀羅尼品。
|
第二卷佛部卷下(初盡一切佛頂像法次有二
|
七六印并咒諸佛咒印法第三阿彌陀佛大
|
思惟經序分咒印法并說持誦得往生事及數珠
|
法第四大金輪陀羅尼第五拔羅功能法相品)。
|
第三卷(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佛在舍衛國
|
說大般若理趣中咒及般若心咒皆在此中於中第
|
十二印
|
并咒名般若無盡藏注云是一印咒筏唎耶思蠅
|
伽法師譯卷末復有大輪金剛陀羅尼若誦此咒即
|
當入壇及得用印
|
不成盜法)。
|
第四卷觀世音卷上(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
|
第五卷觀世音卷中(初有二印及咒千囀觀世
|
音菩薩咒次有六印及咒觀世音雜咒印
|
第三千臂觀世音菩薩印并咒第四不空罥索觀
|
世音四印并咒第五畫像觀世音像法第六觀世音
|
毘俱胝菩薩
|
三昧法印咒)。
|
第六卷觀世音等諸菩薩卷下(初阿耶揭唎婆
|
觀世音菩薩法印咒
|
唐云馬頭第二諸大菩薩法會印咒品大勢至普
|
薩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地藏菩薩普賢菩薩虛
|
空藏菩薩等並有
|
印咒法)。
|
第七卷金剛部卷上(初金剛藏大威神力三昧
|
法印咒品第二金剛眷法印咒品諸眷屬
|
金剛說咒并印)。
|
第八卷金剛部卷中(初金剛阿蜜哩多軍荼利
|
菩薩自在神力咒印品第二跋折羅吒訶
|
婆印咒法唐云大笈金剛)。
|
第九卷金剛部卷下(初金剛烏樞沙摩法印咒
|
品唐云不淨潔金剛印火頭金剛是第二
|
大青金剛咒法)。
|
第十卷諸天卷上(初摩利支天經第二功德天
|
法中天竺國菩提寺僧阿難律木叉師迦葉
|
師等於經行寺翻流行於唐國)。
|
第十一卷諸天卷下(諸天等獻佛助成三昧法
|
印咒品。大梵摩天帝釋摩醯首羅四天王
|
日天月天星宿天地天火天閻羅天一切龍王咒
|
印。并祈雨法。那羅延天。乾闥婆緊那羅摩乎
|
囉伽孔雀王師子王伽嚕
|
荼大辦天神王焰摩檀沱水天風天阿修羅王遮
|
文荼天法。一切毘那夜伽法。一切藥叉法。一
|
切羅剎法。右大梵摩天等
|
皆獻咒印)。
|
第十二卷(諸佛陀羅尼都會道場印咒品是灌
|
頂普集會壇池也)。
|
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一卷
|
周宇文代天竺三藏耶舍崛多譯 第一譯
|
十一面神咒心經一卷
|
大唐三藏玄奘譯 第二譯 出內典錄
|
右二經與前陀羅尼集第四卷十一面神咒
|
經同本異譯(而集經中印法稍廣)。
|
十一面觀自在菩薩經三卷(經內題云十一面
|
觀自在菩薩心密言儀軌經)
|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詔譯
|
貞元新編入目錄
|
摩利支天經 一卷 或上加小字 失譯 今
|
附梁錄 拾遺編入
|
右一經是集經第十卷初摩利支天經少分
|
異譯。
|
佛說摩利支天經一卷
|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詔譯
|
貞元新入目錄
|
末利支提婆華鬘經一卷
|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詔譯
|
貞元新入目錄
|
訶利帝母經一卷(經內題云訶利帝母真言法)
|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詔譯
|
貞元新入目錄
|
大藥叉女歡喜母并愛子成就法一卷(亦名呵哩底母法)
|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 詔譯
|
貞元新入目錄
|
咒五首經一卷
|
大唐三藏玄奘譯 出翻經圖 單重合譯
|
咒五首者(能滅諸罪千囀陀羅尼咒一六字陀
|
羅尼二七俱胝佛所說神咒三道隨一切如來意神
|
咒四觀自在菩薩隨心咒五其千囀咒亦有別寫
|
以為一經在此中故不別出大同錄中分為五經者
|
非也)
|
千囀陀羅尼觀世音菩薩咒經一卷
|
大唐總持寺沙門釋智通譯 拾遺編入
|
第二譯
|
右千囀咒二首與上集經第五卷初千囀觀
|
世音咒及雜咒中千囀陀羅尼同本異譯。
|
六字神咒經一卷(或六字咒法)
|
大唐天后代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 新編入
|
錄 第四譯
|
右一經與上集經第六卷中文殊師利菩薩
|
咒法及咒五首經六字陀羅尼并雜咒中六
|
字陀羅尼咒同本異譯。
|
七俱胝佛大心准提陀羅尼經一卷
|
大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出大周錄
|
第一譯
|
七俱胝佛母准泥大明陀羅尼經一卷
|
大唐南天竺三藏金剛智譯 新編入錄
|
第二譯
|
右二經同本異譯(比於舊新者稍廣然據梵
|
文譯仍未盡咒五首中及雜咒內惟獨譯
|
咒更無餘法)。
|
七俱胝佛母陀羅尼經一卷(經內題云七俱胝
|
佛母所說准提陀羅尼經)
|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 詔譯
|
貞元新入目錄
|
上十五經二十八卷 三帙 上帙七卷 中帙
|
七卷 下帙十四卷。
|
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第二十一
|